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武汉同济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近10年来收治患者中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其年度变化,并对其中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这一特殊类型进行单独分析和研究。以期从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其年度变化等多个角度对本院收治的甲状腺癌病例及其中的乳头状微小癌病例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从2003年1月份至2012年12月份收治的1367例经手术治疗,并术后常规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每两年为一组,共分为五组,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理类型构成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甲状腺癌发病特点的变化趋势,并对可能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其中的乳头状微小癌(PTMC)病例和直径>lcm的乳头状癌(PTC)即PTC (d>1cm)病例从发病年龄、性别构成、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准确率及发病情况的年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癌病例数逐年增多,其中以乳头状癌(PTC)的增加最为显著。(1)乳头状癌(PTC)占甲状腺癌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03-2004年的90.43%增加至2011-2012年的96.88%(P<0.01);滤泡状癌(FTC)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7.45%下降至0.74%(P<0.01);髓样癌(MTC)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滤泡亚型乳头状癌占乳头状癌的比例亦无明显变化(p>0.05)。(2)男女性别比为1:3.4,近10年来并无明显变化(p>0.05);发病的高峰年龄为20-59岁,平均年龄由2003-2004年的(36.69±12.022)岁增加至2011-2012年的(40.22±11.809)岁(p>0.05);男女发病的平均年龄相近,分别为(39.72±13.549)岁和(39.55±11.949)岁(p>0.05)。(3)甲状腺癌病例数的增加主要以微小癌的增加为主,尤其是微小乳头状癌,PTMC占PTC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3-2004年的2.35%增加至2011-2012年的33.85%(P<0.01);甲状腺癌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0.16%,其中单纯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3-2004年8.5%增加至2011-2012年的19.8%(P<0.01),颈侧区(Ⅱ-V区)±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由36.2%降至20.6%(P<0.01),但总的淋巴结转移率并无明显变化(p>0.05)。(4)肿瘤直径>lcm和癌灶位于甲状腺双侧叶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而年龄则是PTC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年龄越大,PT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低(P<0.01)。2.(1)PTMC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1:4.09)与PTC (d>lcm)组(1:3.45)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TMC组患者的平均年龄(42.75±11.06)较PTC(d>lcm)组(38.38±12.25)大(P<0.01)。(2)PTMC组患者术中冰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80.2%)明显低于PTC (d>lcm)组(95.4%)(P<0.01)。(3) PTMC组患者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3.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为男性及肿瘤最大直径>5mm是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癌病例数逐年增多,尤以乳头状癌的增加最为明显;乳头状癌(PTC)的比例逐年上升,滤泡状癌(FTC)的比例逐年下降。近10年来,甲状腺癌的性别构成比及发病年龄并无明显变化;甲状腺癌总的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变化,但单纯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颈侧区(Ⅱ-Ⅴ区)±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比例逐年下降。年轻患者、双侧癌灶患者及肿瘤直径>lcm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2.我院收治的直径≤1cm的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例数逐年增多。PTMC患者的平均年龄较PTC (d>lcm)患者大。男性、癌灶最大直径>5mm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而年龄大小、癌灶是否多发及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对PTMC淋巴结转移与否影响不大。PTMC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诊断率低,因此积极有效的术前诊断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