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兼并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我国也不例外,自1993年中国兼并收购的第一案“宝延事件”以后,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事件就变得越来越活跃。这些并购事件异常复杂,很多人越来越关心在纷繁复杂的并购方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即各并购主体究竟为何发动一起又一起的并购事件,学者们正是带着对这一问题的好奇心,对有关并购动机的理论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使其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完善。至今为止,解释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Arrow(1975)的协同效应假说(Synergetic Effects Hypothesis)、Roll(1986)的自大假说(Hubris Hypothesis)、Jensen (1986)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Shleifer和Vishny (2003)的套利假说(Arbitrageur Hypothesis)以及“掏空”、“支持”理论(tunneling and propping)等等。然而,正如Andrade在总结相关并购动因的文献后得出的结论中所说,任何具有解释力的并购动因必须建立在企业所处的特殊制度环境之上。本文选择从“掏空”、“支持”角度对不同动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是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实际情况而决定的。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情况并不罕见,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多为控制性股东,如果企业的外部环境不能对控股股东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惩处,大股东有动机也有能力利用其控制权优势侵占小股东利益。然而,大股东并不总是掏空公司,他们也有支持公司的时候,如果上市公司遇到经营困难,面临被停牌的风险,或上市公司想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为满足相关的增发配股条件,大股东亦可能对其进行支持以助上市公司达到特殊目的。而大股东实现其对上市公司的“掏空”或“支持”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并购活动。正鉴于此,本文对出于“掏空”或“支持”动机下的并购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经验数据对两种动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述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逻辑框架;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和评述,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来回顾相关学者在“掏空”、“支持”以及并购绩效方面所做的研究,通过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到启发并总结不足,以期在本文中得到改善;第三部分是并购及相关理论介绍,这一部分对并购及“掏空”、“支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介绍了并购动因和大股东行为相关理论,为之后的实证分析打下基础;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对并购动机和公司治理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选取样本并提出假设;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借助SPSS17.0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掏空”、“支持”动机与公司并购业绩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出于“掏空”动机的并购活动会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业绩,出于“支持”动机的并购会显著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最后一部分是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从研究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现有的从“掏空”、“支持”角度研究并购动机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对“掏空”行为的研究,亦有一部分文章专门研究“支持”行为,但是却鲜有文章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同时研究了“掏空”和“支持”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多数学者在研究并购动机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时,都采用单独的一个或几个指标来衡量公司业绩,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用基于整套指标体系的业绩综合得分来替代单独的财务指标更能全面的反映公司的综合业绩。同时,在实证分析时,通过正态性检验发现样本数据与正态分布差距十分巨大,因此本文选用对样本分布形态和样本规模没有限制的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以求得出更精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