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村民主体的王上村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uyi50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方针,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位居其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产业发展要以农民为主体成为时代要求。而目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资本下乡圈地,加剧社会不稳定性、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村民发展诉求、产业选择匹配村民能力差,导致村民离乡及村民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行为缺失等问题,产业发展忽略了以人为本、以村民为主体的发展理念。那么在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村民主体便成为本研究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研究主要包括乡村产业为民发展的逻辑内涵、实现村民主体的产业发展研究和王上村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三部分内容。首先从国家治理、城乡关系、人本主义、乡村振兴四个视角阐述乡村产业发展的目标,深入分析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厘清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要素及作用机制,明确产业发展回归村民主体的价值本位,并提出乡村产业发展的逻辑框架——在尊重村庄资源禀赋、考虑产业市场需求、理解村民能力特征的基础上发展乡村产业。其次,确定构建村民能力评价为主体对于实现村民主体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利用贝弗里奇的能力理论建构村民能力评价,通过对村民能力的特征分析,确定适配村民能力的产业类型及发展路径。然后,根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建立“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村民能力”三者耦合的产业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乡村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陕西省杨陵区王上村的具体情况,对王上村的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为产业发展实现村民主体提供相应的策略及制度保障。研究表明,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不在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应当尊重村民的意愿,考虑村民的能力特征,回归村民主体的价值本位,实现乡村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目标。其次,根据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村民能力耦合的产业模型及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到现阶段王上村的产业发展类型。然后以村民为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重视村民教育与培训,提升村民主体能力;“家庭经营”+“集体联营”,丰富产业经营方式;综合村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策略。最后从加强社会资本管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三个方面完善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其他文献
本次翻译实践材料选自艾琳·克里斯特(Eileen Crist)的科普类作品《富饶的地球:走向生态文明》(Abundant Earth: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译者翻译了第九章“重建富饶的地球”(―Restoring Abundant Earth‖)。本章作者主张反对人类扩张主义,重建富饶的地球,呼吁全人类走向真正的生态文明。本翻译材料属于科普类文本,科
金融全球化的实质是虚拟经济全球化,一是由于金融具有天然的虚拟性,二是金融活动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是经济的虚拟化。虚拟经济全球化对各国金融安全、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和世界财
本文以农村互联网发展新趋势研究为重点写作内容,分析了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主要有:覆盖面广,成本更低;业务办理更加高效快捷;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营主体的转型。结合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共同作用下,大量人口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研究显示,截止到2019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总量高达2.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86%。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人口流动政策,尤其是户籍制度的利弊。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国内大循
通过梳理仁、知与德、能这一对关系,四个概念在孔、孟、荀三家的传承与变异,可以看到先秦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即在话语的继承与改造之间保持自身儒学理论的合法性与创造性。孟
根据国外观测事实和数值试验研究,评述了砍伐热带森林将对气候产生的可能影响。重点介绍了亚马孙河流域砍伐森林引起气候变化的数值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