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共同作用下,大量人口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研究显示,截止到2019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总量高达2.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86%。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人口流动政策,尤其是户籍制度的利弊。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论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人口流动规模和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其次采用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人口流动和经济增长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再次运用固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从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两个角度研究人口流动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为了分析人口流动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受教育水平和性别角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影响,从流动原因和职业角度运用相关分析进行补充性研究。结果显示,人口流入显著地促进了流入地的经济增长,人口流入每增长1%,人均GDP平均增长0.1947%;人口流出也促进了流出地的经济增长,人口流出每增长1%,人均GDP平均增长0.1609%;提高流入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可以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高等教育水平人数占比每增长1%,人均GDP平均增长0.1765%;不管流动人口因何原因进行流动均会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流入人口的不同性别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流入人口的不同职业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没有明显差别。最后根据上述分析,为破除人口流动壁垒,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提出相应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