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自幼失去双亲,又接连失去所有至亲。这种独特的经历,为他以后的文学作品奠定了“悲”的感情基调。1968年10月以“敏锐的感受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精髓”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多数论文是从日本传统美意识出发研究川端文学,为了寻求新的视角,我借用了西方的美学理论,对川端文学进行解剖分析。第一章首先导入介绍了“心理距离”的概念。“心理距离”是1912年瑞典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作为艺术要素和美的原则的心理距离”这一论文中正式提出的概念。“心理距离”指除去事物的实践方面以及我们在对待事物时的实践态度,利用距离的抑制的作用创造新的基底,洗练经验。它成立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插入距离,第二步是调节距离。我认为在川端文学里可以看到心理距离的成立过程,通过借用这个理论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态度和心理上更好的把握作品。接着,从川端康成痛苦的人生经历可以得出心理距离生成的理由。对于川端康成而言,经历了与至亲的生离死别、故乡的丧失以及悔婚事件等等之后,他的人生是残酷而绝望的。为了超越它,川端康成选择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与实际人生保持距离寻找美的过程。第二章讨论了川端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主题,作为插入心理距离的方法的旅行。旅行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美丽的影像并展示在读者面前。旅行发挥着雾的作用,模糊了真实的人生,所有的残酷、不幸、悲哀因为旅行,与实际相隔离而变得美好。《伊豆的舞女》和《雪国》都是关于旅行的作品,《伊豆的舞女》的旅行虽然记录的是川端康成高中时代的经历,却是在川端遭受失恋痛苦之际所写。舞女不仅治愈了高中时代川端的少年的悲哀,更在数年后成为安慰遭受失恋伤害的川端康成的重要的人物形象。《雪国》之旅记录了一个现实生活方面形象很模糊的男人“岛村”三次进入雪国,与当地的艺妓“驹子”以及另一名叫“叶子”的女子的关系纠葛。通过雪国之旅,打破了一般的道德,描绘出了艺妓乃至女性之美。第三章讨论了心理距离的调节问题。男性之眼担任了距离调节的机械。《雪国》中,有视点人物和叙述者的区别。这个区别展示了作者对雪国的旅行的整体的调节。另外,在看女人时,为了不使她们走出旅行中的女性的范畴,而对她们的某些性质进行限定或者无视。例如,将“舞女”限定在“还是个孩子”这一性质中,作者并不考虑她作为女人的性质,从而排除了恋爱关系的可能性,这个做法体现了遭受恋爱伤痛的作者为了塑造舞女的美丽形象而下的苦心。同样,在《雪国》中,通过“岛村”的靠近和疏远使女人们永远保持着美丽且悲哀的形象。另外,景色对距离的调节作用也不能被无视。《伊豆的舞女》是一篇现实感很强的文章,有着距离不足的危险。为了使它朦胧,水的意向被大量使用。与此相对,《雪国》没有《伊豆的舞女》那样强的现实感,给人的感觉是虚无缥缈无法捉摸得非现实的世界,有距离过剩的危险,因此,雪的意象被大量使用,将飘渺的世界冷冻住,增强它的存在感。如同死的背后孕育着生,无中暗含着有,火中生长着莲花一样,川端康成在沙漠中眺望着森林。川端的作品是有关心理的,在作者下笔一瞬间便插入了距离,并通过各种手法,逐渐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