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F-EMF对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venus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EMFs)是指频率在300Hz以下的交变电磁场,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同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目前,对于ELF-EMF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但对ELF-EMF效应的观察尚不够系统,其作用的机理也不够清楚,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ELF-EMF生物效应的开发利用。针对低强度(1~5 mT范围内)ELF-EMF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更少,这对制定ELF-EMF暴露限值极为不利。因此,深入开展ELF-EMF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探究ELF-EMF生物学作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揭示ELF-EMF生物学效应的作用途径及分子机制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50Hz,1~5mT下ELF-EMF对E.coli等微生物的生长抑制、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作用,分析ELF-EMF与其他环境因子间的协同效应,并探讨ELF-EMF生物学效应的可能作用机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ELF-EMF的生物学效应与暴露强度、暴露时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甚至在某些特定区域出现饱和现象。另一方面,当细胞接受总刺激剂量相同,而刺激方式不同的ELF-EMF暴露时都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并且连续刺激模式下的生长抑制作用高于间歇刺激模式。⑵ELF-EMF的生物学效应与E.coli细胞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对数生长期的E.coli细胞对ELF-EMF作用最为敏感,而处于延迟期和衰亡期的E.coli细胞对ELF-EMF生物学作用表现相对较弱。不同微生物对ELF-EMF暴露的敏感性也有差别,就敏感而言,E.coli>Salmonella typhimurium>Yeast。⑶ELF-EMF暴露对微生物有潜在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长时间暴露于ELF-EMF中可诱导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DNA产生损伤,这种损伤与暴露时间有关,Salmonella typhimuriumTA1535在50Hz,3mT下连续暴露18h通过SOS/umu检测能观察到DNA的损伤,当暴露时间达到24h以上时,这种遗传毒性更显著。此外,50Hz,3mT的ELF-EMF可对E.coli产生细胞毒性,当E.coli在ELF-EMF中暴露14h时可以初步观察到细胞毒性,当暴露时间达到18 h时,这种细胞毒性更明显;而当暴露时间达到24h或以上时,ELF-EMF将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性,ELF-EMF的细胞毒性与暴露时间存在剂量依赖性。另一方面,ELF-EMF暴露也将引起蛋白质表达水平发生改变,尤其是一些小分子蛋白。当E.coli暴露在ELF-EMF下24h以上时,可明显观察到一条分子量约为60kDa的蛋白质谱的出现,推测其可能是应激相关蛋白。⑷ELF-EMF与Pb2+、苯酚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ELF-EMF可明显降低引起 E.coli毒害的铅离子和苯酚的浓度阈值。而 ELF-EMF与UV互作时,先施加UV后进行ELF-EMF刺激时,E.coli存活率明显低于先进行ELF-EMF暴露后实施UV刺激的实验组。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IGBT集成与制造工艺技术的提升,IGBT在高频大功率的应用领域不断扩伸。然而,由于器件反并联二极管及杂散电感等客观存在的原因,IGBT在开通与关断过程中的电流过冲、电压过冲和开关损耗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本文以IGBT驱动电路为研究对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分析了 IGBT的特性并对其进行建模,实现仿真与实际中器件的开关特性基本一致;最后推导了高频应用场合中IGBT开通与关断过程中过
本文采用构建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的非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区(上海、洛阳)、不同品种(凤丹、蓝芙蓉)和不同季节(冬、夏)牡丹根部细菌种群多样性。采用五种不同DNA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