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危害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环境中90%以上的PAHs最终进入土壤,不但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而且容易进入作物体内,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并通过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从而危害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为了科学地评价土壤环境质量,需要建立PAHs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本文以荧蒽(FLA)为研究对象,通过水稻和小麦的盆栽实验研究黄棕壤和潮土中添加不同浓度荧蒽后,土壤中荧蒽变化情况、植物吸收富集和传递特征及植物生长和籽粒品质的变化,通过拟合“剂量-效应”方程获得对应的土壤荧蒽临界值,为多环芳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在实验所设浓度下(0~50mg·kg-1),荧蒽对水稻产量不存在抑制作用,反而促进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但高浓度荧蒽处理抑制稻米中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稻米中脂肪的积累,造成稻米中灰分含量降低,对稻米中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水稻各部位对荧蒽的吸收累积随土壤中荧蒽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荧蒽在水稻中的传导系数随荧蒽浓度增加而减小;荧蒽在不同土壤中的老化、降解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与黄棕壤和潮土的有机质、养分、阳离子交换量等有关。(2)在本实验所设浓度下(0~100mg·kg-1),荧蒽对小麦生长不存在抑制作用,反而促进小麦籽粒产量;小麦各部位荧蒽累积与土壤荧蒽浓度呈正相关,小麦各部位荧蒽浓度的变化趋势为根>籽粒>茎叶,小麦各部位的富集系数随荧蒽处理浓度增加而减小;土壤中荧蒽浓度越大,根向茎叶传递的抑制越强。荧蒽抑制小麦籽粒中脂肪的积累,高浓度荧蒽降低小麦的灰分含量,但对小麦蛋白质和淀粉的影响不明显。荧蒽在土壤中的老化、降解及荧蒽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关。与淹水种植的水稻相比,旱作小麦种植方式更有利于土壤中荧蒽的降解。(3)通过“浓度-效应”关系分别拟合出荧蒽污染下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品质效应方程,以水稻和小麦生物量或品质下降10%计算出两种土壤的荧蒽临界值。得到水稻根系减产10%时,黄棕壤中荧蒽的临界含量是1.890mg·kg-1;稻米蛋白质减少10%时,黄棕壤和潮土中荧蒽的临界含量分别是7.337mg·kg-1和1.690mg·kg-1。小麦脂肪减少10%时,黄棕壤和潮土中荧蒽的临界含量分别是3.726mg·kg-1和0.446mg·k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