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表面以及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可表达多种不同的分子。研究发现,整合素αVβ3不仅在多种实体肿瘤细胞表面有高水平的表达,而且在肿瘤组织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有强烈表达。而在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和绝大多数正常组织器官中,αVβ3受体表达缺乏或几乎不能被探及。因此,选择整合素αVβ3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或者拮抗肽,通过其偶联相应的示踪剂或化疗药物实现对肿瘤的导向诊断和治疗,是近年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迄今为止,手术治疗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肝门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其手术切除率甚低,且手术后的患者绝大部分仍然在手术后短期内肿瘤复发。胆管癌治疗上难度大,临床疗效差,除了与胆管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有关外,与胆管癌的自身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胆管癌易于出现早期多通道的肿瘤转移。在临床上,病人出现症状而就诊时,肿瘤往往已侵犯邻近重要组织结构。寻找与胆管癌浸润和转移以及持续生长密切相关的特异的分子标记物,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方法和预后判断指标,进一步寻求通过其阻抑胆管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及持续生长,是提高胆管癌的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了胆管癌细胞株QBC939和16例胆管癌组织标本中整合素αVβ3的分布。结果发现,胆管癌细胞株QBC939有大量的整合素αVβ3表达,人胆管癌组织标本也中见到有较丰富的整合素αVβ3表达,其中部分可能为癌细胞本身的表达,部分为新生肿瘤血管内皮<WP=9>细胞的表达。其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也无明显相关。但是,有肿瘤转移的胆管癌与无肿瘤转移的胆管癌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有显著差别(P<0.05)。提示整合素αVβ3可能在胆管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阻断或抑制其表达可能是改变胆管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有效途径。检测整合素αVβ3表达有望可以作为胆管癌预后判断的依据之一。随后,实验应用人胆管癌的CAM模型,观察了整合素αVβ3单克隆抗体对人胆管癌组织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整合素αVβ3单克隆抗体能够显著抑制胆管癌肿瘤的生长及肿瘤血管生成,实验组较对照组肿瘤重量差别较大,血管形成受到明显抑制,镜下见其肿瘤组织结构疏松,新生血管较少。显示整合素αVβ3在胆管癌的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靶向受体用于在胆管癌的抗肿瘤治疗。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设计并合成了可以被放射性碘标记的整合素αVβ3的拮抗肽,Cycle-RGD-4CY,计算机分析显示碘标记目的基团的引入对其表位结构无明显影响。随后进行的正常小鼠和荷胆管癌裸鼠的体内分布试验结果发现,125I-Cycle-RGD-4CY在胆管癌的裸鼠移植肿瘤内有较高的选择性分布,放射性自显影可见较清晰的移植肿瘤显影。表明以整合素αVβ3作为靶向受体,以环形RGD结构为基础,偶联适当的化疗药物或者放射性核素,有望能够用于胆管癌的导向诊断和导向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