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由的悲喜剧式追求——索尔·贝娄小说《只争朝夕》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美国犹太作家中杰出的一员,索尔·贝娄对于所处社会敏锐的观察和微妙的体验在其作品中都得到了展现。本文试图从细读小说《只争朝夕》出发,展现贝娄如何以主人公悲喜剧的一生为困境中的人指明现代自由的方向。   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发生着变化,这次战争带来的余波包括难以避免的失落感以及不断迁入的新移民。战后的空虚引发了新一轮经济热潮;社会学家丹尼·贝尔所描述的“后工业社会”正在逐渐替代原先的工业社会。   小说主人公威尔汉姆在一天之内回顾了自己失败的大半生,他已被身上的沉重负担逼至崩溃的边缘:拜金社会中,人们崇拜金钱却又为金钱所控制,他欲逃离而不能;同时,与严厉父亲和冷淡妻子的糟糕关系更加重他内心的挣扎;另外,出于对“美国梦”的追求,他在一直努力成为自己想象中的人。尽管如此,他仍对将来抱有希望,期冀着获得自由。“两个灵魂”理论的启迪让他意识到一个人只有“失去”才能获得自由,现代人应成为“大家”的一员——对陌生人的爱是这个状态的最高境界。看似悲剧的结尾交织着贝娄对于人性的乐观态度,喜剧性地讽刺了现代社会。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著名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的态度和介入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小说中情感、判断、鉴赏、介入及对
学位
儿童小说是儿童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对丰富儿童生活、增长儿童见闻、提高儿童心智有很大作用,并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近年来,我国儿童小说蓬勃发展,更多的西方儿童小说译入中国,其语
学习者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将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本文根据这样的思路,假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对英语课堂学习任务的爱好有差异并
学位
《紫颜色》(The Color Purple)是当代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于1982年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该书当年就成了人们竞相争读的畅销书,翌年又赢得美国文学界两项大奖--普利
学位
1942到1944年,一个名叫安妮·弗兰克的犹太女孩写下了关于她躲藏在“密室”中的日记。日记从出版至今,已经广为传诵,而其中所记载下的关于二战的历史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则尝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