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医疗负担极重,中医药在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优势,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难以从单一方面论治,需不断探讨治疗新思路及新方法。本文通过整理研究古籍资料及现代文献研究,总结了慢阻肺的中医古籍认识、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调养护理方面,并系统论述了现代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结合现代“毒”、“肺络”理论,我们认为“毒损肺络”是慢阻肺发病过程中重要病机之一,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理论探讨及体系构建,系统论述了慢阻肺毒损肺络病机变化中正虚、痰、瘀、热毒的形成,致病特点及治疗方法。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益气排毒方对慢阻肺患者TOLL信号传导通路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期为COPD发病过程中“毒损肺络”的病机学说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反证其发病病机,进一步通过临床研究为COPD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43例,分为试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予中华医学会指南规范的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同时予口服中药益气排毒方。治疗2月后,统计分析两组的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mMRC、CAT量表积分、Sp02、血清MyD88、TRAF-6、NF-κb因子等资料的治疗前后组内变化及组间差异。结果:入组时试验组男性13例,女性9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9例,两组男性占58.14%,女性占41.86%,平均年龄68.42岁。经统计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BMI指数、肺功能、症状积分及量表积分等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衡性一致,具有可比性。吸烟与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分级存在弱的负相关性,即吸烟指数越高,肺功能FEV1/FVC值越低,但显著性不明显。治疗后疗效对比:主要症状: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改善组内比较P值<0.05,组间比较P值<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瘀、痰、热证候改善组内比较P值均<0.05;对照组治疗后肺气虚、血瘀、痰证候改善组内比较P值<0.05,脾气虚、肾气虚、热证候改善组内比较P值>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痰、热证候改善组间比较P值<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血瘀证候两组组间比较P值>0.05。总有效率: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瘀、痰、热证候总有效率组间比较P值<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量表积分:试验组治疗后mMRC、CAT改善组内比较P值<0.05,对照组治疗后mMRC改善组内比较P值>0.05,CAT改善组内比较P值<0.05;两组治疗后mMRC、CAT改善组间比较P值<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试验组治疗后SpO2改善组内比较P值<0.05;对照组治疗后SpO2改善组内比较P值<0.05;两组治疗后SpO2改善组间比较P值<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试验组治疗后血清MyD88、TRAF-6、NF-κb因子改善组内比较P值<0.05;对照组治疗后MyD88、TRAF-6、NF-κb因子改善组内比较P值>0.05;两组治疗后血清MyD88因子改善组间比较P值>0.05,TRAF-6、NF-κb因子组间比较P值<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指标:试验组治疗前后血常规WBC组内比较P值<0.05,NEUT、RBC、HGB、 HCT、PLT变化组内比较P值>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常规WBC、NEUT、RBC、HGB、 HCT、PLT变化组内比较P值>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WBC、NEUT、RBC、HGB、 HCT、PLT变化组间比较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ALT、AST、ALB、BUN、CR变化组内及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排毒方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可进一步减轻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益气排毒方可下调慢阻肺患者TOLL通路炎症因子MyD88、TRAF-6、NF-κb的表达,从而改善肺部炎性细胞浸润状态,抑制慢阻肺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