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弗洛姆人学思想核心的“生产型”的人的思想,是在其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弗洛姆看来,所谓“生产型”的人是由人的生产性的衍变和延伸得来的,它是由工作和爱两个主要部分来实现其主要构建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思想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内容的系统研究,来揭示这一思想的实质和当代价值。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弗洛姆“生产型”的人的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而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着重论述弗洛姆“生产型”的人的思想的现实根源、理论来源及其提出过程。基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变迁和高科技下带来的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不论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东方的社会主义社会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利益和权势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成为了人们生存的意义所在。然而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不是愈加自由、幸福的生活,反而使得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到更加的不安与孤寂。弗洛姆“生产型”的人的思想正是对这种人类生存异化现象反思的产物。如果说,现实社会人类生活的异化为“生产型”的人的思想提供了现实来源,那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为弗洛姆“生产型”的人的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巴霍芬的母系氏族理论以及东方佛学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角。在对人类现实困境的长期探索下,弗洛姆经过对逃避自由根源的探究、人格发展的塑形以及理想社会的构建,最终提出了“生产型”的人。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弗洛姆“生产型”的人的实质。在弗洛姆看来,人的“生产型”就是人能够自由的按照人最本真的初衷,发挥出自身创造性潜能并以此改造世界、实现自身发展的结果。而“生产型”的人含有自由性、自为性和健全性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弗洛姆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是根植在人类骨髓中的本性,是人类实现其它一切目标的根本;自为乃是人最本初该有的生活状态,只有建立在人类本真存在状态下的目标才是最具人性的存在方式;而处在自由状态下自为的发展的人类,必将实现其健全的精神,拥有健全的人格。正因如此,“生产型”的人在本质上,应该是自由的人、自为的人和健全的人。 第三部分在对“生产型”的人的思想实质揭示的基础上,对于现实人的人格缺陷,拟定“生产型”人格的培养方法。文中将以弗洛姆爱的教育思想和理想的人类社会为人类发展所要创造的条件和引导方式为主要措施加以阐述。弗洛姆认为,爱是连接人和世界的纽带,人的人格之所以扭曲,主要源于人和周边人、事、物的疏离造成的,而生产型的爱则是人格“生产型”发展的最佳抉择。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和社会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在形成人类社会的同时,社会也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所必要的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在这些选择和被选择中,人类一步步迈入了当前的困境。他认为,这种结果的出现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人类人格(精神)的扭曲,是人格异化的最终形态,而扭转这一局面的最佳途径就是实现人类生存选择的再调整。 第四部分对“生产型”的人的思想的当前意义进行了探究。文章依据弗洛姆人学思想的核心理论,结合对当下人生活困境现实的批判,分析了其对当前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社会中人的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上文对弗洛姆“生产型”的人的思想的细致分析和理解、对现实社会人类生活现状的认清,把该理论与其相关的人学理论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为当下人和社会的发展指出方向。正如弗洛姆所认为的那样,“生产型”的人格将会成为通往人类健全人格、实现健全社会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