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东盟国家是全球劳动力流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随着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该区域内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扩大,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已成为区域劳动力流动的中心,在东盟区内形成了三个外国劳工流动的迁移走廊,即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劳工流向泰国的走廊,印尼和马来西亚劳工迁移新加坡的走廊,印尼、缅甸和越南劳工前往马来西亚的走廊。本文借鉴和吸收劳动力流动的理论,阐述东盟区域内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特征,分析劳动力输出国和输入国的政策与措施,探究东盟区域内跨境劳动力流动产生的经济影响,并为中国-东盟区域劳动力流动提出对策与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文献、内容与框架;第二章劳动力流动相关理论综述,介绍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概念,阐述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理论,包括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等;第三章东盟区域内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东盟区域内劳动力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东盟国家劳动力流动政策。分析东盟输入国和输出国的劳动力流动政策,并对区域内国家的不同政策进行了比较;第五章东盟区域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从劳动力输入国和输出国的视角,探讨区域劳动力流动对各国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市场等影响;第六章启示与建议。在分析东盟区域内劳动力流动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和完善中国-东盟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对策建议。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与东盟区域劳动力流动加快,劳务合作领域扩大,东盟国家已成为中国劳务输出的重要目的地。因此,借鉴东盟区域内劳动力流动的经验与教训,对推进中国-东盟区域的劳务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