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核心是对英语中表达时间顺序的“no sooner X than Y”和汉语中同样表达时间顺序的“一X就Y”进行对比性分析。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语义,运用概念化,范畴化以及构式语法等理论,探讨二者在时间识解上的异同。
本文旨在通过对“no sooner X than Y”和“一X就Y”结构的对比研究形成对时间构建的认知语言学角度的文化差异的比较模型。通过分析发现,中英文两个结构不仅表现他们对时间识解的相同性,也反映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中英文中的两个分句除了事件一认知关系外,其他关系都是对应的。差异则在于“一X就Y”除时间关系外更多的显示出因果,前提条件,频率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中英文两个结构的认知原型是行为/动作-行为/动作,即表现了两个行为的时间顺序。
本篇论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研究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概括介绍。
第二部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文献综述。阐述了识解、框架语义、比较、范畴化、原型和构式的涵义以及时间概念化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研究的第三部分是提出了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即提出一个关于时间概念化的构式。这个构式由七个因素构成:事件、事实、行为、动作、感觉、情绪和认知。运用这七个因素所构成的动态框架,在识解“no sooner X than Y”和“一X就Y”的过程中,分别对分句1和分句2的构式关系进行分类。然后提出了三个研究目标,其中重要的是本构式框架是如何在“no sooner X than Y”和“一X就Y”的识解过程中起作用的,及两者时间概念化过程中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最后也对本研究的方法进行介绍。
第四部分从中英文语料库中选取大量的例子分析看出中英两个构式对时间关系概念理解的异同。本研究共得出8个不同的组合分类,如事件/事实-行为/动作、行为/动作-行为/动作、行为/动作-感觉、事件/事实-事件/事实等,将不同的构式框架结合具体的情景对时间关系做具体的对比分析和描述。
第五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的是:“no sooner X thanY”和“一X就Y”英汉两个构式关于时间的识解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