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是史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此段时间内美国的对华政策不仅在战时起到了支持中国打败日本侵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中国战后的局势,甚至对整个远东的格局都有影响。本文拟对罗斯福上台以后的美国对华政策做一个分析。这段时间内美国对华政策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但是整体是围绕着对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来调整的。笔者将这段历史时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33——1941年,日本入侵中国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41——1945年,太平洋战争时期。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很难用事件来明确的划分,美国对华政策也是随着整个太平洋局势的进展而发生侧重点的变化,在一开始中国的战略地位被拟定为轰炸日本的基地,美军在太平洋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后,中国的战略地位随之下降,并且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一系列溃败,使得中国战场的地位很难维持。中国与外界联系的缅甸战场的局势更是艰难,英国担心美国会在收复缅甸后重开对华交通,使中国得到物资支援,变得强大起来,因而迟迟不愿意和美、中协同作战,致使援华物资难以运到国内。而缅北战役由于蒋介石和史迪威的矛盾开展的十分艰难。一方面是日本孤注一掷的进攻,一方面是蒋介石维护自己权利的勾心斗角,使得美国的政策难以找到平衡点。罗斯福最终不得不以蒋介石为重心,撤回了史迪威。文章分两个阶段对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的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进行分析。考察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必须看到美国对华的长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政府在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御日本侵略的时候,一直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一开始充当日本最大的供应商,到后来雅尔塔会议上为了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及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而自作主张出卖中国的利益,美国的政策都是围绕着民族利己主义的思想执行的。中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所谓的大国地位,也只是徒有虚名的空壳而已,获得大国地位的中国可以作为美国均衡远东和苏联力量对比的小伙伴,也可以是美国远东巨大的经济市场。罗斯福上台后执行了一系列的援华政策,我们在强调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从长远的战略目的层面全面分析之。从现实的层面讲,这些援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帮助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积极作用,但是美国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中国扮演好自己远东战略中拖住日本军力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其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基本原则和长远的战略目标则是始终保持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