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封闭的、静态的、单向的教学思维,本论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文学类文本”这一新理念的启发下,运用西方最新的理论和具体的文学类文本教学实践相对接、相融合的方法,试图通过对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这一理论在文学类文本教学中的研究、开发与运用,提出了“召唤结构与文学类文本教学”这一崭新的课题。目的是想倡导这样的教学理念:文学类文本教学应是教师、学生、教育媒介(文本)皆到场且皆有话语权的多元生命对话;是三者交流、碰撞、沟通、生成的多向互动过程,而不是单向的、静态的教师独白;它通过阅读、鉴赏和写作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文本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文本所表达的真善美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润养心智、提升人格的作用。论文以文学类文本的根本特征召唤结构为论证支点,采取抽丝剥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尝试着从四个方面探索文学类文本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文学类文本教学的阐释;二是召唤结构与文学类文本教学;三是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策略;四是文学类文本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说来:第一部分是对文学类文本教学的阐释。先谈文学类文本的内涵,然后谈了文学类文本教学的价值取向。在此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出了文学类文本教学是关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的活动,其价值取向为文学类文本告诉人诗意地活着,在文本的审美体验中构筑精神大厦,文学类文本的情感性生发出具有个性并体现人类终极关怀的思维方式。第二部分谈的是召唤结构与文学类文本教学。具体阐释了“召唤结构”的内涵以及召唤结构下的文学类文本的特征。指出了“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德国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著名的论文《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并作了多方论述的。在伊瑟尔看来,文学类文本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其各级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而当文本对读者习惯视界进行“否定”时,就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空白、空缺、否定因素就组成文学类文本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