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变迁——以一个壮家村落为研究个案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x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落共同体是传统生活方式保存得最厚重的地方,是乡土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壮家村落是壮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承载着壮家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的沉淀成牢固的传统,有的则在发生着变化。传统与变迁在村落中汇聚,壮家人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又怎样应对生活的变化?推动村落变迁的动力是什么?村落的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路径选择?村落的未来到底会怎样?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六村这个壮家村落为研究单位,从壮家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把六村这个壮家村落的生活图景逐一展现出来,获得对壮家村落传统与变迁的一个全景式认识,以达成对村落的整体研究。再以这个村落单位为视角,可以透视其它许许多多类似的壮家村落的存在与发展趋势。 文章主要采用了实地研究方法,笔者深入到壮家人的真实生活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以及自身的体验、感悟,来认识所要研究的对象。此外,笔者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采集当地政府、村委及民间所存有的相关档案资料和统计资料,阅读了大量族谱及村民自己记录的村中大事和账本,并阅读了中外学者对村落研究的理论书籍,以作为参考借鉴。在获取第一手资料后,笔者主要采用被李培林教授称之为“文本概括法”的质的研究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把调查的资料和受访者的话语转化成比较精炼及条理化的文本语言表达出来。 文章阐述了村落的服饰饮食、家庭结构、宗族观念、宗教信仰、婚姻习俗、文学艺术、治理模式等方面的传统特征与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村落发展过程中,有的传统面对外在冲击依然有序,乃至呈复兴之势;有的已发生质变,不复为壮家人沿袭。而村落变迁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首先在外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村落内部系统不得不应对外力的浸透,并在应变的过程中牵动自身结构的变化。这一过程由外在动力引发村落生产关系的变革,继而引起生产力的变化,并带动村落结构和村民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发展。两种动力紧密联系,在交织作用下,推动村落共同体的现代化进程。 笔者认为村落变迁过程绝不是传统与现代的自然传接过程,而是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伴随着精神的失落和适应的艰难。在村落发展过程中,外在力量只有契合了内在动力,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促使壮家村落在矛盾中适应,在冲突中融合,走上良性与协调发展的道路。这也是此项研究的应用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社区服务的兴起,源于西方国家解决向现代社会变迁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社区服务应需而生。经过2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社区服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相比,软件建设明显滞后。社区服务的概念和性质还存在诸多争论,社区服务的体制创新也是势在必行。本文试图在重新界定社区服务概念的基础上,探索社区服务体制创新的道路,最终为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和社区服务事
本研究以社会性别理论、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在认真阅读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广西的N、S 两村和B 村(其中,N、S 两村隶属上思县,B 村隶属龙胜县。前者在
将水稻直播技术,应用于水稻良种繁育,通过试验分析论证表明,水稻直播技术在良种上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控制中穗、增加粒重,简便易行,可省工、节本,提高产量,具有广泛的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采用多种办法,完成阅读教学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采
期刊
中国市场转型为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吸引了众多社会学家的目光。其中关于产权制度方面的研究,也一直是这一领域中广受关注的一个议题。以土地产权的研究为例,围绕着土地的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