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市场转型为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吸引了众多社会学家的目光。其中关于产权制度方面的研究,也一直是这一领域中广受关注的一个议题。以土地产权的研究为例,围绕着土地的私有产权如何确定,参与的各方如何行动等等议题,之前的学者就已经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则选择以一种较为宏观和历史的视角去审视产权制度变迁的问题。沿袭王宁教授在研究消费制度时所提出的政策社会学的思路,本文也认为应该把产权制度的变迁视作国家制度安排的一种后果,而国家的制度安排,并非一种主观任意的行为,而是遵循着其固有逻辑行动的,而且它代表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一种隐性的交换关系。本文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考察嵌入于制度场景中的个体行为,以及由国家政策和个体互动所导致的血液商品化过程,来剖析产权制度是如何在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中不断变迁的。通过借助相关的文献,以及对河南省几个地区的50多名因参与卖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的深度访谈资料,我尝试分析从计划时代到市场改革发生之后的不同阶段,国家对产权制度的安排是遵循着怎样的制度演变逻辑的。在研究中发现,产权制度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安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两种制度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政策功能,反映了国家制定政策时的不一样的逻辑。再进一步,我们又可以发现,这种政策逻辑的转换,正是由于国家在不同时期掌握着不同的合法性资源而造成的。虽然分析的对象与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本文得出的结论与王宁教授所得出的近乎一致。
本文随即也探讨了这种国家政策逻辑转换的可能路径。如文中所分析的那样,产权制度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演变更替,往往都是由合法性危机所推动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政策的剧烈波动,对社会造成较大的震动。通过观察,我认为在其他的领域,也存在着一种渐进式的政策演变路径,在这种模式下,产权制度与福利保障制度都分别部分地承担着理性化与合法性的政策功能,而这种渐进的模式能够为国家与个人提供一个讨价还价的平台,使得局部的危机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缓解,减低了政策的刚性,使得制度的变革能够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中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