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羊2号染色体6个微卫星多态性及其与早期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ff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湖羊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检测所选湖羊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微卫星与部分早期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以期实现以下两个目标:(1) 通过对湖羊生长发育模型的研究并结合常规育种,拟建立湖羊快速生长核心群,为培育湖羊肉用多胎品系、保护和利用湖羊遗传资源奠定基础。(2) 检测所选微卫星的多态性,寻找与早期生长性状有关的标记基因,并分析是否存在跟生长有关的QTLs,为建立湖羊标记辅助育种新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一、湖羊生长曲线的拟合及其影响因素 本试验采用Logistic,Bertalanffy和Gompertz三种常用模型分别拟合湖羊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Bertalanfly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R~2为0.9923。选择Bertalanffy模型对不同性别、不同母羊群和不同断奶日龄湖羊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拟合,由拟合参数和拐点指标表明,性别、选育、断奶日龄等因素对湖羊的生长速度影响均很大。公羊的早期生长发育比母羊更旺盛,断奶对它的影响会更大;适当延长断奶日龄可以延长拐点日龄、提高拐点体重和拐点增重速度,不仅减轻断奶应激对羔羊增重的影响,更有利于湖羊作为肉用羊进行育肥;同时也增加了成年体重,提高了湖羊种用性能。另外,加强选育可以使拐点日龄提前,减轻断奶应激对羔羊增重的负面影响。 二、湖羊2号染色体6个微卫星多态性研究 本试验检测了263头湖羊2号染色体上的6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7~9个之间,片断大小为96~202之间,不同等位基因问片断大小的差异不等,有的仅为2个bp。6个微卫星位点H为0.7674~0.8432,PIC为0.7648~0.8404,其中BMS1591的多态性最高,ILSTS30的多态性最小。这表明所选的6个微卫星均属于高度多态性标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绵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三、微卫星多态性与湖羊早期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229头同期出生的双羔和三羔湖羊,分析了位于绵羊2号染色体上4个60-87cm处和2个140-180cm处的微卫星和湖羊早期生长性状表型值间相关关系的
其他文献
随着胚胎工程技术的推广应用,牛活体采卵及体外受精技术成为解决体外生产胚胎紧缺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达到产业化体外生产牛胚胎的目的,故本研究针对牛活体取卵技术
实验采用35keV的N~+离子束0~12×1016 N~+/cm2剂量处理,两个苜蓿品种(新牧1号杂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种子,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两个苜蓿品种的组织培养程序,建立了N+离子束诱变苜蓿突变体高效再生体系,为提高苜蓿转基因效率提供良好的突变体受体材料和实验参考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两品种不同激素浓度诱导的再生体系,结果如下:①诱导培养基:新牧1号杂花苜蓿:MS+2,
目的:探讨BmNPV-iap2基因对哺乳动物细胞Hela,PC12细胞凋亡作用以及是否会对帕金森病产生的影响。 实验方法:克隆了浙江BmNPV的iap2基因,它与镇江BmNPV的iap2基因、BmNPV-T3的i
LGR8是胰岛素样因子3(INSL-3)在体内的特异性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大家族。哺乳动物中LGR8高表达于睾丸引带等组织;在人类研究中发现编码LGR8和INSL-3的两个基因分别
群体基因库的遗传共适应特性是在系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和各基因位点的基因频率一样,是基因库属性的一个方面。对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的东北野猪进行随机采样,共采取野猪
本文选择两个不同营养水平对里岔黑猪进行饲养试验,选择8月龄、9月龄、10月龄3个阶段进行生长、屠宰、肉质测定和经济效益分析,比较不同营养水平对里岔黑猪不同屠宰期生长性能
本论文通过二个试验研究了日粮铜水平对绒毛生长缓慢期绒山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血浆褪黑激素(MT)、血浆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血浆铜浓度以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