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优化公共财政审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概念:公共财政,就是一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标的财政制度安排,是以公共化为取向的财政适度设计,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规则性等三个基础属性。公共财政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为了更好的履行审计监督的神圣使命,按照相应手续,依据一定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对政府机关使用公共财政资金,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共产品的全过程、全流程的财政支出予以监控、审查的过程。信息技术公共财政审计,就是指公共财政审计人员在审查、监督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审计人员组织、分析、计算数据以达到审查、监督的实际成效的互动过程。并进一步梳理了奔福德定律、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现代审计理论等理论依据。本文对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工作主要由西宁市审计局承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日臻完善,公共财政审计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公共财政审计深入到社区、村镇层级,公共财政审计在阳光下运行,公共财政审计不断提升高度,探索利用非财务信息增强审计质量。本文分析了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有: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线索的减少,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对象的限制,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内容的扩展,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方法的落后,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缺乏,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机制不够完善。随后对从公共财政审计主体来分析、审计对象、审计平台等层面深入剖析了原因。本文对于新加坡、英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山东聊城市、上海徐汇区、杭州市等城市在公共财政审计上的做法,特别是对应用信息技术的好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对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的启示:一是信息技术可促进公共财政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二是信息技术可推动公共财政审计新模式的应用;三是信息技术可促进公共财政审计成果的综合应用。本文对优化西宁市公共财政审计提出较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第一是建立公共财政审计平台和公共财政审计分析平台,制定信息技术公共财政审计应用的长远发展战略,加强公共财政审计分析模型和公共财政审计软件的研发,加快信息技术应用的公共财政审计法规建设。二是提高公共财政事前、事中、事后审计质量,保障“事前”公共财政审计控制,保障“事中”公共财政审计控制,保障“事后”公共财政审计控制。三是改进和创新公共财政审计组织管理,探索扁平化社群式组织管理模式,有效整合信息化公共财政审计资源,提高对信息化公共财政审计管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