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总的一次能源消耗约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耗的22%,在1995-2009年间用于中间投入的能源消耗为增长超过了 2.5倍,中间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达到了 86.96%。在出口生产过程中,能源作为一种要素投入,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出口品生产,贸易其实也是在交换能源和资源消耗。出口中的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不仅会直接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引发的环境问题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最终都会对中国出口竞争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从能源的视角下分析出口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基于全球产业链分析方法上,利用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ICIO)框架并采用WIOD数据,构建了出口隐含能核算方法,对中国的出口隐含能进行重新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了增加值出口,提出了基于增加值的隐含能强度概念,通过对产业能耗强度划分,重新分析中国的出口结构优势。同时,借鉴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构建了隐含能视角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ERCA),以反映制造业出口相对劣势,通过比较基于增加值视角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我国制造业出口隐含能耗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期间增长了 265.93%。出口隐含能占总能耗的比重最高达到至17.59%,反映出能源要素对我国的出口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我国制造业出口隐含能强度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效率依旧较低;中国的出口结构主要是还是集中在中低能耗产业上,但是高能强度行业整体上还是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且研究期间出口隐含能占比始终维持在30%以上;(3)整体上我国制造业部门的ERCA指数均大于1,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整体ERCA指数较高,隐含能视角下比较劣势明显;通过ERCA和VRCA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制造业行业基本上表现出ERCA>VRCA这一显著的特征,且高能耗行业的ERCA与VRCA指数比值最高,部分行业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总体上,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还依旧依托于能源投入方式。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推进要能源素市场化改革,减少能源消耗;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继续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