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拱廊桥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浙江省和福建省交界一带,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属性。不仅是文物,而且“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木拱廊桥传承人数量的锐减以及桥梁交通功能的弱化,其生存步履维艰,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严峻的现实课题。本文以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变迁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原则为理论维度,针对浙江省庆元县不同类型的社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力求从“遗产主体”的角度阐释木拱廊桥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思木拱廊桥保护和传承过程的各种现象。通过分析木拱廊桥传统存续的机制,为木拱廊桥的现代性生存探讨提供背景知识。地理条件决定了木拱廊桥作为交通工具的必要性。活跃工匠群体的存在才能延续木拱廊桥的生命。一定的文化心理以及民间组织更是木拱廊桥能够存续的又一个关键因素。在农村社区,木拱廊桥是乡土建筑的代表作。不仅与社区的历史文化有着诸多的关联,同时也是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资本,对于社区认同起到重要作用。如何挖掘地方性知识促进木拱廊桥的属地保护值得关注。在城镇社区,新旧木拱廊桥的生存状态有着诸多的不同。木拱廊桥遗存对于现代社区而言,不仅是文脉的一种传承,更是城市形象形塑的文化内涵所在。新造木拱廊桥引发的舆情与争议让我们对于城镇桥梁的管理及与现代文明生活观念的冲突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传承人的实践对于他们个人生活及转型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虚拟社区,遗产主体对木拱廊桥文化遗产的认同及归属,出现了民间网络传播现象,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社区群聚的生成机制。这种民间的网络传播实践,具有仪式性的特征,是现代性空间社会化的一种方式。如何发挥中介性组织在木拱廊桥公益性保护方面的作用,解决他们的合法性身份及诉求,是政府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总之,木拱廊桥虽然是过去的乡土文化产物,但如今已成为当代人寻求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象征而进入了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从社区拥有到超社区的分享,这也是木拱廊桥现代性生存的一个特点,为自身的存续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