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炎症的关系研究及吡格列酮的保护作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eptu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干预治疗前后CRP、ET和NO的变化,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炎性反应机理及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04年4月至12月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初发病例65例,分为两组:有大血管病变组(DV组)32例,无大血管病变组(DC组)33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C组)30例。符合入选标准者均采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测定并计算其腰臀比(w/H)、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FBG/22.5)。其中大血管病变组加用吡格列酮(15-30mg/d)治疗,跟踪随访3个月,重复测定上述指标,收集数据。 研究结果:血清CRP水平:C组血清CRP为(2.3±1.2)mg/L,DC组血清CRP为(4.3±3.4)mg/L,DV组血清CRP为(9.0±7.1)mg/L,DV组明显高于DC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V组、DC组均明显高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01)。DV组经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后血清CRP为(5.3±2.0)mg/L,较治疗前降低,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血清ET、NO水平:C组血清ET为(50.4±1.2)ng/L;DC组血清ET为(72.5±26.8)ng/L,DV组血清ET为(90.2±32.6)ng/L,DV组明显高于DC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C组、DV组均明显高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01)。DV组经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后血清ET为(74.2±27.4)ng/L,较治疗前降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组血清NO为(33.2±14.3)umol/L;DC组血清NO为(26.3±9.1)umol/L,DV组血清NO为(21.8±7.9)umol/L,DV组明显低于DC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C组、DV组均明显低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01)。DV组经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后血清NO为(27.1±9.5)umol/L,较治疗前升高,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DV组的BMI、WHR、TC和TG分别为(26.0±4.0)kg/m2、0.93±0.03,(5.34±1.50)mmol/L,(2.89±0.80)mmol/L;DC组的BMI、WHR、TC和TG分别为(22.4±3.2)kg/m2,0.89±0.05,(5.23±0.30)mmol/L,(2.40±0.70)mmol/L。结果提示DV组的BMI、WHR、TG均高于DC组(P<0.05),TC无明显差别(P>0.05),DV组经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后BMI、WHR、TC和TG分(24.0±3.8)kg/m2,0.80±0.02,(4.20±1.10)mmol/L,(2.25±0.67)mmol/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还显示DV组的HOMA-IR、FBG、HbA1C和FINS分别为10.41±0.37,(12.7±0.8)mmol/L,(9.8±1.2)%,(25.0±4.2)mIu/L;明显高于DC组7.69±0.38,(7.3±0.6)mmol/L,(8.7±1.6)%,(22.8±3.9)mIu/L(P<0.05)。DV组经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后HOMA-IR、FBG、HbA1C和FINS分别为5.60±0.32,(8.3±0.8)mmol/L,(8.6±1.3)%,(16.8±4.5)mIu/L;较治疗前降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1,P<0.05,P<0.01)。 经相关分析CRP与ET(r=0.69,P<0.01)、HOMA-IR(r=0.71,P<0.01)、BMI(r=0.67,P<0.01)、WHR(r=0.70,P<0.01)、TC(r=0.49,P<0.01)、HbA1C(r=0.72,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NO呈显著负相关(r=-0.49,P<0.01),与TG、FINS、FBG无明显相关。 研究结论: 1.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HOMA-IR、BMI、WHR、TG、FBG、HbA1C、FINS和ET水平的显著升高,NO水平的显著降低反映了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较正常人、单纯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2.CRP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CRP水平的显著升高反映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一定的炎症反应机理,可作为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与预测指标。 3.吡格列酮可以降低CRP、ET、HOMA-IR水平,提高NO水平,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炎症反应,对延缓和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一定意义。
其他文献
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证实,H.pylori 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全球H.pylori 的人群感染率超过50%。根除H.p
目的:本研究目的有两点,其一,分析国人中心动脉FSP、FDP与冠心病发生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其二,分析国人中心FSP、中心FD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性.以此来评
目的: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早期肾小球高灌注、肾小球肥大、系膜区扩张、基底膜增厚。糖尿病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证实二酯酰甘油-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信号传导系统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PKC 广泛分布于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激活:高血糖、多元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