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二郎山云杉叶栖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表面消毒方法在不同的月份对二郎山林场不同海拔、不同冠层、不同叶龄的云杉针叶进行组织分离,获得叶栖真菌菌株168个,其中,表面消毒组获得83个菌株,不消毒组获得128个菌株,两种处理检出的重复菌株43个。运用形态分类鉴定方法对已产孢的87个菌株进行了鉴定,能够准确鉴定的菌株数为52株,分别属于以下17个属:Chaetomium、Pestalotopsis Steyaert、Pithomyces、Spegazzinia、Aspergillus、Lophodermium、Penicillium、Nigrospora、Sporormiella、Monilia、Phomopsis、Papularia、Basipetospora、Verticillium、Preussia、Dictyoarthrinium、Tricladium。以改变培养基配方的方式对未产孢的81个菌株进行诱导产孢培养。除5个在PDA上不产孢的Pestalotopsis Steyaert菌株产孢之外,其余菌株未见产孢结构和孢子的产生。对检出率较高,但不产孢或只有分生孢子未见产孢结构的24个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类鉴定。采用改良二次沉淀法获得了24株叶栖真菌的基因组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这24个菌株的rDNA基因ITS区进行了PCR扩增,均得到特异性单一片段,所得片段大小在540~640bp之间。然后将PCR扩增片段克隆并转化到载体菌中,采用菌落PCR的方法筛选阳性克隆菌株,最后对其进行测序。将所得的ITS区序列分别与GenBank中的相似度高的已有序列进行了比较,并构建了同源树,结果表明:供试的24个菌株中23个分属于以下10个属,其中4个菌株的分类地位鉴定到种,Phacidiopycnis sp.、Hormonema sp.、Xylaria sp.、Preussia sp.、Arthrinium sp.、Diaporthe sp.、Epicoccumnigrum、Rhizosphaera kalkhoffii、Neofabraea alba、Kabatina sp.。其中两个菌株为Rhizosphaera kalkhoffii与国外报道的云杉落针病病原菌相同,可能为二郎山云杉针叶病害疑似病原菌。统计分析云杉叶栖真菌的检出情况,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对云杉叶栖真菌进行群落学研究。发现其种群组成和群落多样性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云杉叶栖真菌种群组成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种表面消毒方法获得的叶栖真菌的种群数量都表现出下冠层最多,上冠层次之,中冠层最少的特点。上冠层和下冠层叶栖真菌的种群数量随着叶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中冠层真菌种群的数量随叶龄变化差异不大,但也表现出了三年生及以上的针叶的真菌种群数略高于更小叶龄的趋势。就所有叶栖真菌的检出率来看,表面消毒组的真菌检出种类少于表面不消毒组。不同采样月份获得真菌的种群数量以7月、9月最多,3月、5月次之,11月相对较少,1月最少。采样点所处的5个海拔梯度中,云杉叶栖真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呈倒U型,即以海拔2680m为最高点,分别向两端减少,海拔2880m处最少。云杉叶栖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7月、9月云杉叶栖真菌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是最高的,11月、1月最低。海拔2680m处的云杉叶栖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2880m处最低;不同海拔的叶栖真菌均匀度表现出如下趋势:2580m>2680m>2780m>2480m>288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