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三界·隐喻——《耻》的拉康精神分析解读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i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因其1983年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和1999年的《耻》成为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2003年,库切凭借其最富内涵,最受认可的小说《耻》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使他成为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耻》自出版以来,引发了评论界的持续争论与解读。评论家们倾向于从女性主义,神话及叙事学等角度来分析解读这部作品,而拉康精神分析批评这个切入点却被忽视。因此,本文从拉康精神分析批评这一视角解读该小说。  本论文共包含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库切本人以及小说《耻》的主题,阐述小说《耻》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论文的结构。第二章简述精神分析批评以及作为本论文理论框架的拉康精神分析批评理论。第三章依据“镜像阶段”中形成的“主体”与“他者”概念来探讨小说中主人公之间社会关系的转变,进而论证白人与黑人之间关系的转变。在后殖民社会中,白人原有的特权正向黑人的手中转移,这主要体现在财产权和性权两方面。白人要为自己的恶行接受最严厉的惩罚,而黑人却可逃之夭夭,为所欲为,历史的轮回在此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  第四章运用拉康的想象界、象征界及真实界的心理三界理论,揭示主人公的需求、请求和欲求。第五章从人物、动物(狗)及情节三方面着手,分析小说《耻》中的隐喻,揭示出小说主人公卢里及其女儿露西是白人的代表,而佩特鲁斯是黑人的代表;小说中的动物(狗)既是泄恨的对象和靶标的指涉,也是生存权和平等权的指涉,更是死亡和无奈选择的指涉;同时,主人公卢里创作的歌剧《拜伦在意大利》其实是“卢里在开普敦”的隐喻。为了逃避丑闻,拜伦去了意大利,并在那里定居了,而卢里去了露西的农场。结论部分从文学和现实两方面综述了小说《耻》的创作意义。  本论文通过揭露小说中“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冲突与和谐;主人公卢里工作,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发展;以及小说中的多重隐喻来反映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南非的状况——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白人与黑人道德伦理严重错位。南非白人面对逐步消失的白人特权,面对新南非对西方古老文明的抗拒,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并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此外,本文揭示了小说《耻》所传达出来的作者悲观的人生观——人与动物的生存或许并无太大区别,当面对某种强大的势力和习俗时,个人的抗争是无效和无用的,只有屈服才是保住生命的唯一道路。
其他文献
这篇硕士论文从小说的叙事策略出发,借鉴犹太传统和大屠杀文学创作所体现的犹太伦理,旨在揭示西恩·罗森鲍姆在其作品《二手烟》中所体现的伦理诉求.小说的片段叙事和交错的时
语篇分析的核心是通过收集真实对话数据、研究分析对话中的重复模式,从而探究对话参与者如何进行对话,分析影响人们对话中说什么和怎么说的社会文化因素。单语对话语篇已经有30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自1929年出版以来,它已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多年以来,关于《喧哗与骚动》这一文本,专家学者们大都从其写作技巧如
2007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手语翻译为新职业,然而至今手语译员的数量和手语翻译服务的质量仍然不能满足聋人群体沟通的需求。虽然手语译员供不应求,我国现有的手语译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结合了新闻和电视访谈两大基本元素,以往的新闻话语研究可以考察新闻的具体形式或板块和主题结构之间的联系,但此过程将话题看作成品,没有考虑话题建构的动态过
美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被公认为一位优秀的编年史家、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以及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在他所有的作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