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的金融市场改革不断、创新不断。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资产证券化对全球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相关实体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世界金融领域最伟大的一项创新。资产证券化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融资形式,以特定的现金流或资产组合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传统意义上的的证券发行是以实体企业为基础,而资产证券化通常是以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的特定资产池为基础发行证券。资产证券化具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它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运作效率、降低宏观经济的运行成本。作为资产证券化众多形式中最先被创新出来、发行次数最频繁、发行量最大、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更受各国金融机构的青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原本缺乏流动性的住房抵押贷款重新打包成新的抵押品组合,出售给特设机构,再经信用增级等技术处理后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和销售证券。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和外部环境的压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自四十多年前在美国问世以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根据雷蒙兄弟提供的数据,美国抵押贷款证券的市场份额(33.44%)已经十分接近国债的市场份额(34.69%),且远远高于公司类债券的市场份额(20.81%)。欧洲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刚起步的1986、1987两年里,发行量仅为17亿美元,到1994年就增长到120亿美元。截止到2005年,澳大利亚已成功发行了超过100亿澳元的住房按揭抵押债券,市场份额占全澳证券化市场的近三分之一。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了解除流动性困扰也积极引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1997年香港成立了按揭证券有限公司,第二年便发行了30亿港元的按揭贷款债券。在国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俨然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金融创新工具,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自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8年全国的商品房销售额仅为2513亿元,2010年则上升至5.2万亿元,增长幅度高达20倍,销售面积从1998年的1.2亿平方米增长至2010年的10.4亿平方米,累计增长7.6倍。尽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绝大部分居民仍不具备一次性付清房款的能力,而是依靠住房抵押贷款来满足购买自居房的需要。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属于较为优质的资产,很受各大商业银行的青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发展迅速,从1997年的1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8430亿元。尽管住房抵押贷款通常属于优质资产,但由于贷款期限过长(一般10以上)始终存在着流动性不足的缺陷。随着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短存长贷”问题的日益突出和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在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我国首款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建元2005-1MBS”,标志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正式运行。时隔两年,建设银行于2007年再次发行了第二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建元2007-1MBS”,标志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步入新台阶。以上两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将为我国全面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实践经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开展,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和房地产金融的深化,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结构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向深度与广度方向发展。但矛盾具有普遍性,金融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带来上述一系列好处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从美国的次贷危机来看,虽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本身不是危机产生的根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风险控制不当导致其对危机的爆发有着推波助澜、不可推卸的责任。竟然我国已进行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就应当未雨绸缪,从各方面努力做好各项风险管理工作,保证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顺利开展和健康运行。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正式试点以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运作模式的选择、面临的各类障碍等方面。在2005年我国已正式发行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以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但他们主要基于国外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经验和教训,却很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的特殊性。根据矛盾具有特殊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中国的基本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异,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尤为必要。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建元2007-1MBS”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设性意见。在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分析上,运用的是逻辑研究法和图文结合法,尽量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全面透彻的阐述。在对“建元2007-1MBS”进行案例分析时,运用的是资料搜集法和定性研究法,通过查阅数百页的发行说明书和几十期的信托受托机构报告,找出一系列的相关数据并做成图表分析“建元2007-1MBS”的基本发行情况。在分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各类风险的影响因素时,除了借鉴国外的经验外,更多的是分析我国风险的特殊性。在对“建元2007-1MBS”的提前偿付风险进行实证分析时,本文选取了2010年1月—2012年11月作为样本考察期,先计算出各月的提前偿付率,再在相关统计网站上查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环比增幅和5年以上住房抵押贷款基准利率的原始数据,并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进行了加工处理(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然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不断修正,最终得出了拟合优度较好且能通过相关检验的模型。本文的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并分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再总结和归纳出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从风险分类的角度对国外文献进行阐述,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对国内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述;接着罗列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主体框架,并阐明了本文写作中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介绍。从内涵、参与主体(9个)、运作流程(7步)、运作原理(一个核心原理,三个基本原理)、功能意义(对个参与主体及整个资本市场而言)六个方面条理清晰的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全面透彻的阐述。第三章,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的现状分析。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未来继续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可行性,坚定我国通过试点进而全面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心。再对我国最近一期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建元2007-1MBS”的基本情况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并总结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道路中已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第四章,从理论上分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风险。主要对提前偿付风险和违约风险进行详述,分析这两类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衡量方法。在分析各类影响因素时,重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展开。第五章,实证分析“建元2007-1MBS”面临的提前偿付风险和违约风险。一方面,选取理论上影响最为显著的三个自变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住房销售价格指数环比增幅和5年以上住房抵押贷款基准利率)对因变量(提前偿付率)进行回归,并不断对模型加以修正。另一方面,搜集各期信托受托机构报告,通过各年累计违约率和严重拖欠率分析违约风险的现状。第六章,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尽管通过上面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建元2007-1MBS”面临的各种风险尚小,但我们应该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积极加强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防范,扬长避短,使得其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做贡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建元2007-1MBS”的风险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残差序列图找出异常值,引入虚拟变量,对回归模型进行修正,从而达到较好的拟合效果;二是结合2010年—2012年中诚信托公布的各期信托受托机构报告,对“建元2007-1MBS”面临的提前偿付风险和违约风险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但由于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才刚刚起步,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还款周期,所以选取的样本数据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可能导致模型并不精准。另外,本文只对“建元2007-1MBS”的提前偿付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而对违约风险只进行了相关指标分析,并没有继续探讨出预测未来违约率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