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到达”类动词的框架语义对比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达”类动词属于运动类动词的一个下类。运动动词是最能体现动词特性的一类词,而运动概念是人脑对运动事实概念化的结果。在人脑中,运动概念是指一物从一地出发沿着特定方向的路径到达另一地的过程。运动动词是一个开放且在不断壮大的词类,可分多个小类。对运动动词的分类标准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外对运动动词的研究已涉及多个领域,但对其中较为重要的到达类动词,尚罕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尝试从框架语义角度切入,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和北大语料库所搜集的语料作为分析对象,对比分析英汉语中“到达”类动词的共性和差异性,并给出这些异同性存在的理据,尤其是寻求框架语义及意象图式方面的理论支撑,以补充完善目前国内外对运动动词研究的不足,为英汉语对比研究尽绵薄之力。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文选题的动因和意义、工作假设以及论文的组织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运动动词及“到达”类动词的研究的动态。第三章是理论背景,描述框架语义、意向图式以及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的基本观点,介绍运动框架的构成及从运动框架推导出其下类“到达框架”的构成图,以及该框架中的各框架元素。第四章分析“到达”类动词各框架元素,并归纳出英汉语中“到达”类动词共同性及差异性。第五章尝试运用意向图式理论及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对英汉语中“到达”类动词存在的共性进行分析,给出理论支撑。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作者从语言的静态性及动态性和语言的空间性及时间性,进而深入社会心理和文化模式方面予以阐释。第六章为结论,对本文研究进行概括。  本文通过对英汉“到达”类动词的框架元素分析,得出了英汉语中该类动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该类动词在英汉语中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点:第一,英汉语中“到达”类动词都是对运动框架的继承,两种语言中的构成框架元素也是一样的,这些元素都可以在各自的语料中找到论据。主要框架元素包括:主题、目标、来源、方法、方式以及路径。个别“到达”类动词包含边界、矢量和指示等特有元素,它们均可以在两者的语料中找到相应句子支撑;第二,从语境中得到暗示而表面缺失的框架元素,也即框架工程中所指的确定空实例,在英汉语中的表现基本相同;第三,由语法规则导致的框架元素的缺失,即构式空实例在英汉语种出现的情况基本相同。二者的不同点可以归为三方面:第一,英汉语中构成框架元素的词性在出现频率上相差较大:英语偏重于用名词及介词等小品词,汉语偏重于用动词及动词词组;第二,英语中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框架元素词汇化到一个词中的情形比较常见,而汉语中这种情况基本没有;第三,英语中各框架元素围绕到达谓词产生并服务于到达谓词,体现了英语关注动作的延续性,呈线性结构;汉语中各框架元素很多时候跟“到达”类动词句法地位相当,可充当并列谓语,表明汉语多呈块状性结构。  本研究运用意象图式对英汉“到达”类动词进行了具体的图式分析,给出两者共同性意向图式的理据,并从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这一视角切入,分析“到达”类动词的主观性及主观化具体过程,得出两者在这一过程中共性的体现。文章最后给出了英汉“到达”类动词差异性的解释,认为语言的输出表现受社会心理和文化模式的影响。英语自古以来以动词为中心,而动词具有时间性,因此英语偏时间性;汉名族自古崇尚―观物取象,任何时候都以物为中心,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中以名词为中心,名词具有空间性,故而汉语偏空间性。这也就解释了本文依框架方式得出的英语呈延续性而汉语呈块状性的结论。另外英语中框架元素多由介词及介词短语构成而汉语中框架元素则多由动词及动词词组构成,这是由英语的静态性特征与汉语的动态性特征导致的。
其他文献
作为爱尔兰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乔伊斯虽身处欧洲大陆,却心系祖国。他的作品几乎都以爱尔兰为背景并大多反映都柏林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乔伊斯早年在爱尔兰的短期生活经历
尽管我国有很多人致力于翻译研究和译员培养工作,但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合格的翻译人员却很少。学习者在做翻译时,尤其是做汉英翻译时,各种各样的翻译问题仍会出现。Albrecht N
基于Android手机、GPRS以及采用AJAX+HTML的网络监控平台,设计了家居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非法入侵、电器开关等状态的远程监控、异常报警以及注册用户的数据管理,构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