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向,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将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评课活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特殊形式,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评课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诸多弊端致使课堂教学被引入迷途,评课活动未能有效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课活动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本研究通过对参加2007年暑期函授和三所基层学校共计312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和12名中小学教师的个别访谈,亲身参加课堂观察和评课活动,研究了当前中小学评课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公开课教学及其评课是中小学一种重要的常规的活动模式和文化形式。2、评价功能的极大扩展使评课活动具有“高利害性”,相对而言,其专业发展、研究、培训等功能基本上被忽略。3、“指令性”评课导致教师在评课目的、态度、行为上呈现出明显的“表现目标导向”。4、行政身份对评课活动存在过度影响,领导评课需要准确定位。5、同事是主要的评课主体之一,但在评课态度、理论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6、学科专家和教研员作为评课主体之一的专业引领与技术支持不到位。7、对学生、家长作为评课主体之一的作用认识不到位。8、评课标准为评课目的服务意识差,标准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9、评课实施过程中形式化倾向严重,灵活性明显不足,缺乏多样性。结合研究结果,论文提出了以下建议与对策:1、完善评课制度建设,以规范评课活动的开展;2、构建合理的评课主体结构,强化各评课主体的业务能力;3、优化评课实施过程,提高评课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