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观察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l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小儿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由非细菌性感染腹泻所致,较常并发于轮状病毒肠炎,可导致腹泻迁延难愈。但目前尚无系统的治疗方案,多采用改变饮食结构及摄入方式、服用乳糖酶、微生态制剂、粘膜保护剂及中药特色治疗等,取得一定疗效。敷贴疗法是一种经皮给药的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发挥药物及穴位的双重功效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疗法,在我国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给药方式。中药敷贴疗法具有低成本、免去服药、打针困难及痛苦等优点,目前运用于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仍未见,随着我们对中药药物透皮功能的深入研究,将其运用到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规范研究,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疗效。  本研究所用药物是选用许华教授的经验方:苍术、肉桂、木香、胡黄连、吴茱萸、干姜。上述药物通过刺激天枢、神阙、脾俞、中脘等健脾和胃的穴位发挥运脾化湿功效治疗腹泻。本课题是在《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研究》课题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大便乳糖改良班氏试剂法定性检测探讨其对乳糖不耐受的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儿用简单随机法按1:1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各30例。中药治疗组用中药穴位敷贴进行治疗,西药对照组予口服思密达,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疗程5天后。采用统一的临床调查问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天后分别记录患儿腹胀、腹痛、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等主要相关证候变化,治疗前、治疗5天后各记录1次大便乳糖改良班氏试剂法定性检测结果。  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经统计检验后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实验组治疗前后乳糖不耐受的腹胀、大便次数等证候的变化,经统计检验后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实验组均能改善,且中药治疗组较西药对照组疗效更优。治疗后患儿大便检验乳糖不耐受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中药治疗组30例其中10例检测结果完全转阴,而西药对照组30例中仅有1例转阴,组间、组内经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敷贴治疗乳糖不耐受疗效优于思密达。  结论:  运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的作用,能明显改善大便乳糖不耐受情况,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针刺纤维环的方式复制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模型,观察该模型是否伴有多裂肌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改变,探讨被动腰背伸锻炼对于腰痛治疗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保守治疗盘源性
目的:  通过对比切开复位和闭合复位治疗青少年桡骨远端骨折腕部功能恢复情况,探讨青少年腕关节功能恢复与解剖复位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通过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空间与图形”难度、深度的要求上有明显下降,删除了难、繁、偏等学习内容,但难度的降低,学生错误率却没有降低。本文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结合教学题型,对学生在解析空间与图形的题目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思维分析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充分说明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活动生活化、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幼儿在操作性活动感受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