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小儿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由非细菌性感染腹泻所致,较常并发于轮状病毒肠炎,可导致腹泻迁延难愈。但目前尚无系统的治疗方案,多采用改变饮食结构及摄入方式、服用乳糖酶、微生态制剂、粘膜保护剂及中药特色治疗等,取得一定疗效。敷贴疗法是一种经皮给药的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发挥药物及穴位的双重功效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疗法,在我国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给药方式。中药敷贴疗法具有低成本、免去服药、打针困难及痛苦等优点,目前运用于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仍未见,随着我们对中药药物透皮功能的深入研究,将其运用到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规范研究,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疗效。 本研究所用药物是选用许华教授的经验方:苍术、肉桂、木香、胡黄连、吴茱萸、干姜。上述药物通过刺激天枢、神阙、脾俞、中脘等健脾和胃的穴位发挥运脾化湿功效治疗腹泻。本课题是在《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研究》课题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大便乳糖改良班氏试剂法定性检测探讨其对乳糖不耐受的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儿用简单随机法按1:1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各30例。中药治疗组用中药穴位敷贴进行治疗,西药对照组予口服思密达,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疗程5天后。采用统一的临床调查问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天后分别记录患儿腹胀、腹痛、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等主要相关证候变化,治疗前、治疗5天后各记录1次大便乳糖改良班氏试剂法定性检测结果。 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经统计检验后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实验组治疗前后乳糖不耐受的腹胀、大便次数等证候的变化,经统计检验后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实验组均能改善,且中药治疗组较西药对照组疗效更优。治疗后患儿大便检验乳糖不耐受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中药治疗组30例其中10例检测结果完全转阴,而西药对照组30例中仅有1例转阴,组间、组内经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敷贴治疗乳糖不耐受疗效优于思密达。 结论: 运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的作用,能明显改善大便乳糖不耐受情况,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