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西方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方兴未艾。《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丰碑,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自从两个权威的英译本问世以来,对它们的品评文字源源不断。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借助描写翻译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分类法和综合法,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体现。在当代对《红楼梦》的翻译研究中,绝大多数评论者对两个优秀的权威译本作比较式研究,围绕异化、归化的孰是孰非争论不休;围绕David Hawkes的《红楼梦》译本的研究多从文化空缺或其归化译法入手,且诟病者多。对杨译本多从忠实、完全的角度褒扬。本文在对两译本比较的基础上,主要从翻译策略、译者风格和文化传真度三个方面分析两译本的异同,并进而剖析形成这些异同的译者主体性因素。由于《红楼梦》向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它几乎包容了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社会习俗、国家制度、宗教、哲学、服装、器物、建筑、书法、绘画、文学、烹饪、医学等等,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学书,所以对此书的翻译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又鉴于语言、文化和翻译天然紧密的联系,文化因素在译者主体性以及翻译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从文化定位、文化能力和文化态度三个方面阐述两译本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引论,简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必要性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理论综述,主要概述翻译研究历史上译者的地位、译者主体性受关注的流变;第三章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容。论证了文化作为研究译者主体性的切入点的必要和意义;第四章逐一探讨了两译本在三个方面的异同以及形成这些异同背后的译者主体性因素。全章分六部分;第五章为结论。本文通过对两译本的对比研究,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译品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由于翻译行为的跨文化性,译者主体性必然表现为译者的文化定位、文化能力和文化态度。同时指出:译者主体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随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和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