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美国文学界的天才,以其不朽的文学创作和悲剧般的人生命运而闻名于世。这种悲剧般的命运在他的一生中不断地打击着他。他的抒情诗大多反映了对病态似的纯洁之爱和梦幻之美的强烈追求。拉康的“性身份定位的符号逻辑”最初是用来确定性别差异的,但是其中关于性欲的功能的论述使我们得以了解坡诗歌中隐藏着的普遍人性,因为他们可以和坡诗中两个明显的但却被忽视的特点联系起来。无性,象征着潜在的禁欲;梦幻,主体获得满足的手段。通过这段分析,主体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可以看作是禁欲的行为和剩余性欲的隐藏,这两点恰好相应地在坡诗歌中通过无性和梦幻这两个外在的表征得以投射出来。正是以这种方式,主体才得以逃避诗中所描述的痛苦和不快的现实。坡诗歌中的这两个特点乃是全文的焦点所在。每个特点都由他几乎所有的抒情诗中概括而出并加以印证。为了与这些特点匹配,拉康的理论也以序列的方式加以阐述,从基本介绍到整个性别确定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因此这两个特点和拉康的思想形成了呼应。该文结构如下:第1章简要介绍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性身份定位的符号逻辑”理论;第2章分析无性象征着隐藏的性欲,也就是“性身份定位的符号逻辑”的第一个阶段;第3章将坡在诗歌中在女性身上追求梦幻与其主人公在经历阳具效应后实现剩余性欲联系起来;最后,第4章总结了诗歌语言在分析中的作用以及坡的个人生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结论是坡诗歌中的性欲隐藏是主体获得性身份与维持心理平衡途径,而追求梦幻则是主体寻求满足的另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