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老年餐后低血压(PPH)的发生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的相关性,观察颈动脉硬化(CA)情况对餐后血压下降幅度的影响特点。
方法:选择2011年3~12月在解放军第181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病情平稳的125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所有患者均应用心电监护仪测量三餐进餐前及餐后20min、40 min、60 min、90 min、120 min的血压,每个时间点测量两次,取其平均值。任一餐后2h内收缩压(SBP)较同一餐前下降幅度≥20mmHg,或者餐前SBP≥100mmHg,而餐后SBP<90mmHg的患者诊断为PPH。(2)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体表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于颈总动脉分又处10mm内测量IMT、内径,各连续测量2次,取平均值。IMT<1.0mm为正常, IMT≥1.0mm为CA,其中IMT≥1.2mm视为有斑块形成。以每侧0~2为CA计分:单侧IMT<1.0mm为0分,单侧IMT在1.0~1.1mm之间为1分,单侧IMT≥1.2mm为2分,一侧为0分另一侧>0分为单侧CA,双侧>0分为双侧CA。左、右两侧得分相加后总分为0~4分来评价双侧CA的严重程度。半定量估计斑块大小及严重程度:0级为无斑块形成,Ⅰ级为单侧斑块≤2.0mm,Ⅱ级为单侧>2.0mm或双侧均有斑块且其中至少一侧斑块≤2.0mm,Ⅲ级为斑块均>2.0mm。(3)同时采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结果:(1) PPH组患者的CA发生率为90.24%(74例),对照组为67.44%(29例),差异有显著性(P<0.01)。(2)PPH组患者的左、右颈动脉IMT均分别高于对照组[(1.30±0.33vs1.04±0.25、1.25±0.30vs1.07±0.29)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两组的双侧颈动脉内径差异不显著(P>0.05)。(3)CA患者三餐进餐后收缩压的变化趋势都是下降的,无CA患者中餐和晚餐后SBP也主要表现为下降,但早餐后SBP却表现为轻度上升。(4)CA患者的早餐后SBP下降幅度比无CA患者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无CA患者与有CA患者的中餐、晚餐后SBP下降幅度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与无CA患者比较,双侧CA患者餐后SBP下降明显,而单侧CA患者和无CA患者与任意一组比较均无明显下降。(6)双侧CA严重程度不同的五个级别患者比较,餐后SBP下降幅度差异无显著性。(7)颈动脉斑块大小分级与最大餐后SBP下降幅度无相关性(P>0.05)。(8)调整了年龄、糖尿病、冠心病、总胆固醇后,双侧CA与餐后SBP下降幅度呈正相关。
结论:(1)老年PPH患者的CA发生率极高, PPH的发生与颈动脉IMT增厚密切相关。(2)CA对老年人餐后SBP下降幅度的影响有其特点:CA对老年人不同餐次的餐后SBP下降幅度影响不同,只有早餐后SBP下降明显;仅双侧CA对老年餐后SBP下降幅度有影响,在调整了年龄、糖尿病、冠心病、TC的影响后,双侧CA对餐后SBP下降幅度的影响仍然存在;CA的严重程度与老年餐后SBP下降幅度无关;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与老年餐后SBP下降幅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