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勒是美学史上第一个将美育理论系统化的美学家,也是第一个赋予美育救世功能的美学家。他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上提出用美育来弥和被当代文明和社会分工分裂的人性,籍此在德国甚至全人类实现政治自由。席勒秉承康德的思想,认为美是自然人向道德人过渡的中间环节。在论证过程中,席勒对他所推论出来的审美王国大家赞赏,但由于席勒的理论是建立在先验人性论的基础上,缺乏现实基础,因此,他的审美王国就表现出了一种乌托邦的特点。
席勒在论证审美救世的过程中,异常重视感性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的天性中,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而现时代的人处于两种极端状态,更多的是理性压抑感性,人性分裂,所以,席勒认为要用审美教育恢复人的天性。但是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席勒的感性上面,同样背离了席勒的审美救世初衷。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席勒,重新回顾席勒重视感性的最终意义何在。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席勒的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最终目标是指向他理想中的道德世界的。
同时,由于席勒美育思想的救世功能和上个世纪中国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互补性,并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因此,有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将美育同民族复兴相联系。而在现代的历史环境和席勒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因此席勒的审美王国有某种实现的可能性,并且他的美育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席勒美育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的文化意蕴中,实现审美的生活。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席勒的生平和他的思想渊源。席勒的一生虽然短暂,并且始终出于贫病之中,但是他的一生却是壮丽的一生,不愧为“时代之子”。对于席勒美育思想影响最大的当属康德和卢梭,他吸收了康德的理论架构,以源自卢梭的自由精神贯穿其中。
第二部分分析了席勒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也是他写作《审美教育书简》的历史背景。作为“时代之子”的席勒怀着对德国和全人类命运的关怀,严厉批评了法国大革命中表现出来的由现代文明和社会分工所造成的人性的分裂。
第三部分重点讲述了席勒为解救处于困境中的人所设想的审美救赎之路。席勒从先验的人性论出发对美育救世的可能性做了证明,并指出了重视感性的目的在于寻求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同时指出了审美教育最终是指向他理想中的道德世界。
第四部分主要是从中国的角度解读席勒的美育思想。其中做得最好的是蔡元培和朱光潜,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都将美育和民族的复兴相联系。而对如今天的中国而言,在一个不缺乏审美元素的国度实现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应该有某种可能,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