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探讨一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供应脑区的血流灌注特征。 方法:收集经头颈联合CTA检查筛选出一侧颈内动脉中度、重度狭窄病例组各15例,另收集同时段的颈内动脉无狭窄组15例,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常规MR(DWI、T2WI)、3D-ASL检查,图像处理使用fMRI功能软件,然后对患者的全脑进行标准化,在SPM8软件上对颈内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患者分别和正常对照组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后进一步采用人工测量感兴趣区(ROI区)的方法对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CBF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选取广义线性模型中分布的最强统计值簇,即分水岭区和(或)半卵圆中心作为ROI,取其平均CBF值,最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率与平均CBF值之间的关系。 结果:中度狭窄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流灌注减低区主要分布在分水岭区、双侧颞叶、双侧额叶及小脑半球,而血流灌注升高区主要为双侧基底节区、脑干;重度狭窄组与正常组比较:分水岭区及双侧颞叶、额叶、顶叶、岛叶、小脑半球及右侧扣带回为血流灌注减低区,而胼胝体压部、双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为血流灌注升高区。人工测量(ROI):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组相比,后者在患侧分水岭区、半卵圆中心及健侧分水岭、半卵圆中心的脑血流量CBF值均减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颈动脉狭窄率与CBF值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成负性相关关系(r=-0.982,P=0.000)。 结论:借助于Matlab及Spm8等功能软件,磁共振3D-ASL技术能够精准的得出一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全脑血流灌注分布区,从而间接地反应出相应脑区的认知、情绪、执行及记忆等神经功能变化对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