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呈现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分布,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据WHO统计,乙型肝炎病毒曾感染过全世界约20亿人,这些人群中有3.5亿人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约百万人死于HBV感染所导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这些严重的并发症。乙型肝炎病毒能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我国乙型肝炎主要的发病类型是慢性乙型肝炎,但是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在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成年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大多能自愈,只有5%到10%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大约1%发展为急性肝衰竭。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区,约四分之三的患者来源于母婴传播,且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但近几年急性乙肝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是,在特定的人群中,比如处于妊娠期妇女,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并不明确,尽管一些研究证实了妊娠对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缺乏相匹配的对照,年龄、性别和宿主免疫力是影响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乙肝病毒的血清学特点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使用匹配病例对照的方法研究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1.本研究是一项以医院(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为基础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此研究募集了从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在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住院且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618例患者,其中22名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和87名非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纳入研究对象。非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性别、年龄与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相匹配。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基于相应的临床症状(例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尿色加深)、黄疸、血清ALT、AST的升高、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滴度的增高,以及与之相符合的临床病史。2.除了乙型肝炎病毒外,患者合并有其他损害肝细胞的病毒(比如:甲肝、丙肝、丁肝、戊肝、巨细胞病毒、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不被纳入研究对象。患者合并有其他的肝病病史,比如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不被纳入研究对象。患者平均每日饮酒折合酒精量20g,连续5年以上的患者将不被纳入研究对象。3.所有的患者出院后随诊至少6个月,患者出院后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的时间进行随访。4.在本研究中,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血清生化学和HBV病毒学参数及结局均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非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相比较。[结果]此研究募集了618名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将22名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87名年龄(21-28岁)和性别相匹配的非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前驱期发热较非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少见(0% VS20.7%,P=0.02),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与非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相比,血清ALT水平较低,HBsAg>250IU/mL的比率及血清TBIL水平较高。平均7(5.2-8.3)个月的随访后,18.2%的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4.6%的非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sAg仍为阳性((P=0.03),考虑转变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对于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在随访结束时,HBsAg阳性的相对危险度(95%置信区间)是4.6(1.1-20.2)。HBsAg血清清除时间的中位数在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和非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分别为145.0(110.5-179.5)和80.0(62.6-97.4)。[结论与意义]虽然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和非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预后相似,但是HBsAg的消失和血清学的转换率在妊娠期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延迟和降低。因此,妊娠或许是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后转变为慢性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为了明确其潜在的机制,需要更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