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文理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情况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对孤独感的影响。本研究以62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男生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自我概念各个维度上,除自我批评维度外,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为: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在自责、合理化上的得分高于女生。(2)大学生孤独感的文理差异并不显著;自我概念的文理差异显著,文科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概念上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在应对方式的各因子方面,只有求助这一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3)大学生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城乡差异并不显著;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城乡差异并不显著,只在社会自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4)大学生孤独感的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并不显著;自我概念与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应对方式上,与解决问题和幻想两个因子的差异显著,在解决问题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而在幻想因子上,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5)大学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极其显著,二年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二、三年级,而三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在应对方式方面,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的年级差异显著,二年级更多的使用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6)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概念总分有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感与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除自我批评外)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在应对方式方面,孤独感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与解决问题和求助有显著的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7)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自我概念方面,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和自我认同三个维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三者均为负向预测;应对方式方面,解决问题、自责和求助对孤独感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解决问题和求助为负向预测,自责为正向预测。(8)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在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上,社会自我和自我认同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