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毒疫苗C株体外适应性的分子基础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jiao2008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具有高传染性和高致病性的特点。其病原为猪瘟病毒(CSF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CSFV是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约12.3kb。猪瘟病毒在体外细胞系中的增殖只局限于少数猪肾和睾丸细胞。虽然疫苗C株是唯一能在兔体内复制增殖的猪瘟病毒,但它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增殖水平比较低。该特点不仅阻碍了对其弱毒机制研究和新型弱毒标记疫苗的研制,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苗生产成本。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猪瘟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可能受多个环节的调控,而疫苗C株在体外适应性的分子基础以及影响C株在细胞中低水平增殖的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1)鉴定与C株传代病毒体外增殖特性相关的差异位点;(2)解析这些位点对C株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影响。   1、猪瘟病毒疫苗C株持续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   以本实验室构建的猪瘟病毒疫苗C株感染性克隆pA-RecC为模板,体外转录RNA并电转于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中。经连续传代110代,成功建立了稳定的病毒持续感染细胞模型,获得RecC-PK15细胞株。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RecC-PK15细胞株连续传代中病毒在细胞内的存在情况。结果表明,在传代细胞中均有CSFV存在,并从第十代开始能检测到子代感染性病毒粒子,表现出病毒持续感染的基本特征。   2、高、低代次C株传代病毒体外适应性差异及全基因组序列务析   通过比较RecC-p40、RecC-p60、RecC-p80和RecC-p110四个代次病毒在PK-15和ST细胞中的生长特性,发现高代次传代病毒的细胞适应能力明显高于低代次病毒,并且它们在ST细胞中的增殖效率明显高于在PK-15细胞中。IFA检测结果同样表明,在感染病毒48、72和96小时后,无论是在PK-15或ST细胞中,高代次传代病毒的荧光斑数量都明显多于低代次传代病毒。对RecC-p40、RecC-p80和RecC-p110三个代次的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鉴定出了5个突变位点(26,83,3310,3531,8268),其中2个位于囊膜糖蛋白E2中,2个位于5’-非编码区,1个位于NS4B非结构蛋白中。   3、差异位点对C株病毒体外适应性影响务析   为进一步研究C株病毒体外细胞适应性的分子机制,构建并拯救了5株携带上述核苷酸单一突变的重组病毒,并应用IFA、Real-time PCR和病毒感染滴度(TCID50)测定技术,分别从病毒抗原、病毒基因组RNA复制水平和病毒感染滴度变化三个方面,以RecC-p80传代病毒为对照,对它们的体外生长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5株病毒的荧光斑数量基本无差异,RNA复制能力基本一致。但病毒滴度结果表明,T3310G突变株与对照株能检测到的子代感染性病毒粒子量明显多于其余突变株。以上结果说明T3310G突变位点有可能是影响病毒组装、释放过程的关键位点。   上述试验结果为深入开展CSFV疫苗C株体外适应性分子机制的研究和新型高效疫苗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是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它必须通过师生间的信息联系和反馈,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调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就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过程。只有根据反馈信息,随时调节教学进程,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最好地掌握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的目的。本文作者谈谈自己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些许体会。  关键词: 信息反馈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教学是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它必须通过师生间的信息联系和反馈,
摘 要: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发动机,它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倾向。学生只有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并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出发,通过采取有效方法,让数学教学充满了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 趣味教学 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归宿。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质疑、解疑,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学生只有在解决了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才会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促使自己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
所谓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度,从而使人们能长时间持之以恒地学习、工作而丝毫不疲倦。而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往往需要教师恰当地加以诱发,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课堂呈现良好气氛。下面我就如何渗透兴趣培养谈几点看法。a  一、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多
尝试教学法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理论思想,吸取国外的先进教学法的有利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学是尝试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所以采用尝试教学法的前提是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研究表明,如果要让学生自学,首先就要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更为灵活,一些学生跟不上节奏,接受较慢,变为“差生”。平时在办公室里总见到一些老师把那些所谓的“差生”批评一通。而那些挨批评的学生学习就更加没信心,成绩更差,形成了恶性循环。事实上这些成绩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信任、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欣赏他们的长处,转化他们,使他们自信地学习。  一、加强情感的沟通,促进主动学习。  简西里博士说:“情感培养是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数学。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较差,缺乏创造能力,不能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对解决实际问题也缺乏科学的数学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生活之源,走一条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之路。  一、教师结合生活多角度创设情境  教师要到生活中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