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被称为“文坛活神话”。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罗斯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研究作品也越来越多,但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作家作品的犹太性、族裔身份、美国梦及后现代创作手法等方面。罗斯认为一个人的身份意识不仅仅是在历史和文化的话语之内进行,也在地理空间中进行。本文借助有关空间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罗斯作品在不同地理空间中呈现出的文学世界,通过这些变化不仅可以看出罗斯创作流变的特点,还可以看出他从不同角度对特定的地理空间进行的文化历史考量。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罗斯和国内外对罗斯的研究状况,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应许之地”,探讨小说中犹太人在以色列空间中自我身份意识的变化,分析《反生活》中的亨利、皮皮可等流散犹太人对其民族身份的追寻与放弃,而居住在以色列空间中的艾尔恰南先生、李普曼则是满腔热爱自己的犹太民族身份。现在的以色列国是一个充满暴力和冲突的场所,并非是“应许之地”的重现。第三部分即第三章“诺亚方舟”,描述犹太人在英国和捷克的生存状况,无论是负有风雅之称的英国基督教空间,还是处在铁幕后的捷克空间,都隐藏着一套无形的权力来排斥犹太人,使其无法立足。这种无形的反犹意识反而激起了内森心中潜藏的犹太性,开始关注自己的犹太身份。第四部分即第四章“伊甸园”,自由宽松的美国空间为战后的犹太人提供了栖身之地,选取罗斯的三部作品《鬼作家》、《美国牧歌》、《凡人》探讨不同发展时期美国犹太人的生存状况及他们对自我身份的不同构建:朱克曼、艾米以放弃犹太身份来换取美国的认同;塞莫尔接受了美国的主流价值文化,但被女儿的一颗炸弹拉出了向往己久的美国田园,抛入绝望、混乱之中;《凡人》中则反映步入晚年的主人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社会中,以参悟自我、探寻自我身份终其一生。第五部分即结语,探讨罗斯小说空间叙事的文学意义及历史意义。罗斯在小说中展现出广阔地理空问中犹太人的生存状况,追寻犹太人的“希望之乡”,一方面表现出犹太人的历史境遇,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