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用小动物PET/CT(micro PET/CT)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CIRI)后予以黄芪甲苷治疗后脑组织葡萄糖代谢变化情况,并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脑组织及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变化情况,评估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黄芪甲苷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黄芪甲苷治疗脑缺血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方法:48只成年健康雄性 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B组),黄芪甲苷低剂量治疗组(C组),黄芪甲苷高剂量治疗组(D组),每组12只大鼠。采用改良Longa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mak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B组)和治疗组(C、D组)栓线插入右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的深度约为18mm,60min后抽出栓线实现再灌注,假手术组(A组)在栓线插入颈内动脉约10mm后即刻退出,余操作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同。低剂量治疗组(C组)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成功后立即予以腹腔注射黄芪甲苷10mg/Kg/d连续治疗14d,高剂量治疗组(D组)在建模成功后立即予以腹腔注射黄芪甲苷20mg/Kg/d连续治疗14d,假手术组(A组)与模型组(B组)在治疗上不予任何处理。然后再将 A、B、C、D四组分别单纯随机分为两组,各组6只大鼠,即A1组、A2组、B1组、B2组、C1组、C2组、D1组、D2组。在A1组、B1组、C1组、D1组大鼠术后第1天、3天、7天、14天,参照Garcia评分系统,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于建模成功后第1天、7天、14天,给予A1组、B1组、C1组、D1组大鼠尾静脉注入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约18.5MBq(500μCi),30min后行micro PET/CT脑显像,根据micro PET/CT图像,测定缺血灶及周围脑组织、对侧脑组织及小脑的葡萄糖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再计算靶组织/非靶组织的比值(target-to-nontarget ratio,T/NT);再灌注24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2组、B2组、C2组、D2组大鼠脑组织匀浆及尾静脉血清的IL-1β、TNF-α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不同处理组各个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葡萄糖代谢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不同处理组脑组织、血浆中的IL-1β、TNF-α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大鼠麻醉效果良好,成功造模。1.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逐渐升高,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模型组(B1组)在第1d、3d、7d、14d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A1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治疗组(C1组)的评分各个时间点均高于模型组(B1组)(P<0.01),高剂量治疗组(D1组)各个时间点的评分均高于模型组(B1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剂量治疗组(D1组)的评分与低剂量治疗组(C1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 micro PET/CT显像能够很好的显示脑缺血灶及周围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脑缺血灶及周围脑组织葡萄糖代谢是缺损、减低的。3. micro PET/CT图像上观察,模型组(B1组)的葡萄糖代谢低于假手术组(A1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第1d、7d、14d均较低;低剂量治疗组(C1组)的葡萄糖代谢高于模型组(B1组)(P<0.05),高剂量治疗组(D1组)的葡萄糖代谢高于模型组(B1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剂量治疗组(D1组)的葡萄糖代谢与低剂量治疗组(C1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模型组(B2组)大鼠脑组织及血浆中的 IL-1β、TNF-α的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A1组)(P<0.05),治疗组(C2组、D2组)的炎症因子含量均较模型组(B2组)低(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治疗组(C2组)与高剂量治疗组(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micro PET/CT显像能够很好的显示脑缺血灶及周围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脑缺血灶及周围脑组织葡萄糖代谢是缺损、减低的。2.黄芪甲苷能够改善大鼠脑缺血灶及周围脑组织的葡萄糖低代谢情况,并能促进脑缺血后炎症因子的吸收,改善神经功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