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东北的沦陷和国民政府的建设需要,国民政府从国防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西北、西南的重要意义,将西北、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也作为长期战略战争的支撑点。抗日战争前后国民政府对甘肃农业的开发,推动了甘肃农业的发展。在优良农作物品种及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土壤改良及农田种植面积扩大、水利、农贷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战时经济做出了贡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甘肃农业的生产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甘肃农业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起到了救济难民、稳定社会、增加后方粮食供应作用。农业中高等教育机构及科研机构的建立,气候及水文观测方面的开展,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科学技术指导条件。在病虫害防治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无论是对病因的深刻认识,还是对病害的分布以及防治手段,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农村金融方面,逐步建立农村金融网,加大了对农业科研事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使得农业发展有了技术支持,并取得良好结果,对甘肃农村经济及科学技术的推广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此次国民政府对甘肃农业的开发是战时性的,有着很强的应急性。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政府战略中心随之转移,如火如荼的开发事业陷入停顿状态,甘肃农业的发展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