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走私与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2—1937)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932—1937年的冀东走私以及国民政府冀东缉私进行研究,探讨了冀东走私的复杂性、冀东缉私的艰巨性、国民政府缉私措施的局限性,论析了日本“分离”华北策略的侵略本质。本文的前言部分综述了有关冀东走私和国民政府缉私的学术研究情况并对论文的写作缘起、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框架结构进行了阐述。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日本推行“分离”华北的侵略政策以及华北危急局势下的国民政府对日态度两个方面论述了冀东走私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考察了冀东走私的历史过程,分别对冀东走私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三部分,分析了国民政府应对冀东走私的举措。探讨国民政府缉私策略的阶段性演变、缉私规章制度的制定、缉私组织机构的设立、缉私队伍的组建,并对与冀东走私的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国民政府缉私措施进行了阐释。第四部分论述了冀东走私对中国内政、外交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分析了国民政府冀东缉私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结语部分总领全文,揭示了日本策划冀东走私之目的以及国民政府对日实行妥协退让政策的危害。文章认为,冀东走私是日本侵略者策划操纵的有背景有组织的走私活动,是其对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其既定的“分离”华北侵华政策的重要一环。南京国民政府针对冀东走私采取的一系列缉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浪人的疯狂走私活动。但是,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南京国民政府时即时离的对日妥协退让政策最终导致冀东缉私难尽,华北海关沦丧。
其他文献
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时刻都与信息的生产和消费紧紧相伴,社会各行各业的重大决策都以及时准确的信息为依据,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对信息商品、信息商品的使用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学生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工程制图实验室的建设针对实践环节,从培养学工程能力的角度,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布置,并注重
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开发与基围兴建和管理始于明清。“围董会”作为基围管理机构,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管理惯例”,并延续至民国后期。民国以来,随着基层社会环境的整体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在不断发展,BIM技术也在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简要地介绍了BIM技术的涵义、特征以及在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的发展趋势,并探讨BI
赵炳麟(1873—1927年),是清末民初的一个小京官,他出身于穷乡僻壤的广西,却具有开阔的政治视野和经世致用的史学理念,是晚清广西士人中卓然特立的一个。他在清末新政变革中反
讨论了日语中谓语的语言特点,分析了日语的4种基本句型.
本文依托身处革命圣地延安的优势,借助延安大学图书馆红色数据库收录的第一手资料,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走访革命纪念旧址和老区群众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延安时期电化教育
从上海回来的孙立军,还未从兴奋的状态中恢复过来。深深被那种热烈气氛所感染的他还在感慨,原来借助媒体的力量不仅能够让观众掏钱进影院,还能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的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