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酚类化合物在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有重要意义,准确评估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摄入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是探究多酚类化合物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关系的基础。然而,截止到目前尚未见类似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摄入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后续研究多酚类化合物的健康效应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方法:本研究利用1997、2000、2004、2006、2009和2011年CHNS膳食调查数据和多酚含量数据库(USDA和Phenol-Explorer),采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概率评估方法评估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摄入量及其变化趋势,并确定多酚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比较不同人群多酚摄入水平的差异。
结果:
1.1997-2011年,中国成年人能量及谷薯类摄入量呈下降趋势,水果摄入量虽然逐年上升,但仍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
2.1997-2011年,中国成年人每日总多酚、黄酮、酚酸摄入量分别为336-400、179-222和71-90mg/d,低于英国、非地中海、地中海、日本、巴西、美国和韩国。
3.非酒精性饮料对总多酚、总黄酮和总酚酸的贡献率为47%-55%,58%-73%和42%-48%。谷薯类对总多酚、总黄酮和总酚酸的贡献率为25%-28%,9%-11%和36%-48%。
4.2000-2009年总多酚摄入量呈上升趋势,但2011年有所降低。2000-2006年总黄酮摄入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和2011年有所下降。
5.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男性远高于女性,城市居民远高于农村居民,北方居民高于南方居民,中高等学历人群远高于低学历人群。
结论:
1.本研究第一次采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概率评估方法考虑了参数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评估了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摄入及其变化趋势,为后续研究中国居民多酚摄入与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提供必要基础数据。
2.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低于其他国家居民,主要与中国居民咖啡摄入量很低有关。茶是中国居民多酚类化合物摄入的最重要来源,女性、农村居民和低学历人群多酚摄入较低主要因为他们饮茶相对更少。
3.2011年中国居民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相较2009年有所下降,与1997-2011年谷薯类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逐年下降,2004-2011年蔬菜总多酚、黄酮摄入量不断下降,水果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2011年相比2006年下降均有关。
4.中国居民可通过增加咖啡、茶和水果摄入量增加多酚类化合物的摄入。
方法:本研究利用1997、2000、2004、2006、2009和2011年CHNS膳食调查数据和多酚含量数据库(USDA和Phenol-Explorer),采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概率评估方法评估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摄入量及其变化趋势,并确定多酚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比较不同人群多酚摄入水平的差异。
结果:
1.1997-2011年,中国成年人能量及谷薯类摄入量呈下降趋势,水果摄入量虽然逐年上升,但仍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
2.1997-2011年,中国成年人每日总多酚、黄酮、酚酸摄入量分别为336-400、179-222和71-90mg/d,低于英国、非地中海、地中海、日本、巴西、美国和韩国。
3.非酒精性饮料对总多酚、总黄酮和总酚酸的贡献率为47%-55%,58%-73%和42%-48%。谷薯类对总多酚、总黄酮和总酚酸的贡献率为25%-28%,9%-11%和36%-48%。
4.2000-2009年总多酚摄入量呈上升趋势,但2011年有所降低。2000-2006年总黄酮摄入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和2011年有所下降。
5.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男性远高于女性,城市居民远高于农村居民,北方居民高于南方居民,中高等学历人群远高于低学历人群。
结论:
1.本研究第一次采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概率评估方法考虑了参数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评估了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摄入及其变化趋势,为后续研究中国居民多酚摄入与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提供必要基础数据。
2.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低于其他国家居民,主要与中国居民咖啡摄入量很低有关。茶是中国居民多酚类化合物摄入的最重要来源,女性、农村居民和低学历人群多酚摄入较低主要因为他们饮茶相对更少。
3.2011年中国居民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相较2009年有所下降,与1997-2011年谷薯类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逐年下降,2004-2011年蔬菜总多酚、黄酮摄入量不断下降,水果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2011年相比2006年下降均有关。
4.中国居民可通过增加咖啡、茶和水果摄入量增加多酚类化合物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