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加味当归芍药散对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患者眼底视网膜形态及视力的干预作用,研究评价加味当归芍药对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40例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患者(40眼)按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20只眼),治疗组20例(20只眼)。其中男患16例(16眼),女患24例(24眼)。对照组予以普拉洛芬滴眼液1滴日3次点眼,迈之灵片2片日2次口服,治疗组予以普拉洛芬滴眼液1滴日3次点眼,加味当归芍药散中药免煎颗粒剂口服。分别观察记录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8周后的视力、OCT黄斑区ILM-RPE立方体平均厚度及中心子区厚度,及不同人群的治疗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
结果:
1.中心视力治疗组疗前中心视力为0.27±0.11,治疗4周后为0.49±0.22,治疗8周后为0.61±0.29,治疗4周后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结果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前中心视力为0.29±0.14,治疗4周后为0.35±0.16,治疗8周后视力为0.43±0.24,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8周时较治疗前、治疗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前视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8周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黄斑ILM-RPE立方体平均厚度治疗组黄斑ILM-RPE立方体平均厚度疗前为363.90±29.17,治疗4周后为322.10±27.04,治疗8周后为303.80±23.42,治疗4周后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结果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前为368.40±34.42,治疗4周后为346.95±33.19,治疗8周后为327.60±29.76,治疗4周后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结果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前黄斑ILM-RPE立方体平均厚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黄斑ILM-RPE中心子区厚度治疗组黄斑ILM-RPE中心子区厚度比较疗前为362.25±29.25,治疗4周后为304.30±25.36,治疗8周后为279.30±32.05,治疗4周后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结果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前为360.80±32.89,疗后4周为333.85±51.15,治疗8周后为303.05±25.13,治疗4周后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结果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前黄斑ILM-RPE中心子区厚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视力疗效评估治疗组治疗4周后视力疗效评估,显效12只眼、有效6只眼、无效2只眼,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疗4周后视力疗效评估,显效2只眼、有效11只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为65.00%,治疗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视力疗效评估显效15只眼、有效2只眼、无效3只眼,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治疗8周后视力疗效评估,显效6只眼、有效8只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不同人群治疗有效率比较,葡萄膜炎患者7例,治疗8周后有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4.29%,糖尿病患者6例,治疗8周后,有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其他普通患者27例,有效2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
结论:
1.迈之灵片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临床疗效肯定。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中心视力及黄斑部视网膜形态变化。
2.中药加味当归芍药散内服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临床疗效显著,在提高视力,改善黄斑部形态、降低黄斑区立方体平均厚度及中心子区厚度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使用迈之灵片者。
3.糖尿病患者、葡萄膜炎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较普通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治疗效果欠佳。
4.中药加味当归芍药散内服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疗效机制可能在于通过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水肿及瘀血的吸收,从而达到保护视网膜屏障,改善视网膜微循环、降低视网膜水肿作用。但具体机制尚需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阐明。
方法:将40例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患者(40眼)按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20只眼),治疗组20例(20只眼)。其中男患16例(16眼),女患24例(24眼)。对照组予以普拉洛芬滴眼液1滴日3次点眼,迈之灵片2片日2次口服,治疗组予以普拉洛芬滴眼液1滴日3次点眼,加味当归芍药散中药免煎颗粒剂口服。分别观察记录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8周后的视力、OCT黄斑区ILM-RPE立方体平均厚度及中心子区厚度,及不同人群的治疗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
结果:
1.中心视力治疗组疗前中心视力为0.27±0.11,治疗4周后为0.49±0.22,治疗8周后为0.61±0.29,治疗4周后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结果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前中心视力为0.29±0.14,治疗4周后为0.35±0.16,治疗8周后视力为0.43±0.24,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8周时较治疗前、治疗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前视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8周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黄斑ILM-RPE立方体平均厚度治疗组黄斑ILM-RPE立方体平均厚度疗前为363.90±29.17,治疗4周后为322.10±27.04,治疗8周后为303.80±23.42,治疗4周后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结果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前为368.40±34.42,治疗4周后为346.95±33.19,治疗8周后为327.60±29.76,治疗4周后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结果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前黄斑ILM-RPE立方体平均厚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黄斑ILM-RPE中心子区厚度治疗组黄斑ILM-RPE中心子区厚度比较疗前为362.25±29.25,治疗4周后为304.30±25.36,治疗8周后为279.30±32.05,治疗4周后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结果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前为360.80±32.89,疗后4周为333.85±51.15,治疗8周后为303.05±25.13,治疗4周后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结果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前黄斑ILM-RPE中心子区厚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视力疗效评估治疗组治疗4周后视力疗效评估,显效12只眼、有效6只眼、无效2只眼,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疗4周后视力疗效评估,显效2只眼、有效11只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为65.00%,治疗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视力疗效评估显效15只眼、有效2只眼、无效3只眼,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治疗8周后视力疗效评估,显效6只眼、有效8只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不同人群治疗有效率比较,葡萄膜炎患者7例,治疗8周后有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4.29%,糖尿病患者6例,治疗8周后,有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其他普通患者27例,有效2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
结论:
1.迈之灵片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临床疗效肯定。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中心视力及黄斑部视网膜形态变化。
2.中药加味当归芍药散内服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临床疗效显著,在提高视力,改善黄斑部形态、降低黄斑区立方体平均厚度及中心子区厚度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使用迈之灵片者。
3.糖尿病患者、葡萄膜炎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较普通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治疗效果欠佳。
4.中药加味当归芍药散内服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疗效机制可能在于通过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水肿及瘀血的吸收,从而达到保护视网膜屏障,改善视网膜微循环、降低视网膜水肿作用。但具体机制尚需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