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教育理论的移植解决不了中国教育问题。中国教育的现实困境彰显了本土教育思想的贫乏。本土教育理论的建构和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对本土教育人物教育思想研究提出迫切诉求。 张楚廷是改革开放之后在本土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育思想家,探明张楚廷教育思想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旨在为本土教育理论的建构寻找路径提供素材,并为当下教育改革开启新的可能空间。本文以现代解释学为理论依据,运用传记研究法,梳理了张楚廷教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张楚廷教育思想本身以及思想生成的内在动因进行了深度探究。 “人是什么”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张楚廷的人之觉悟源于其人生经历。在生命成长的早期,父母和家乡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影响,使他感悟到人性之美;中学期间,他热爱数学、文学和音乐,培养了逻辑思维,增强了人文修养;动乱年代,他遭遇思想困惑,开始怀疑“革命”,忧思人的命运,但仍向真向善,在狂风恶浪中坚守本真人格;改革开放之后,张楚廷走上大学校长岗位,从数学研究转向教育学研究,在治校治学中思考人和教育,在开启教育思想自觉、走向教育实践自觉的过程中,不断增进人之觉悟。 大学管理和专业教学实践为张楚廷教育思想的生长提供丰富养料。从人的课程、人的大学到人的教育,张楚廷教育思想体系由微观到宏观依次展开。他提出“五Ⅰ”课程构想——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直觉(Intuition)、智慧(Intelligence);在批判科学主义和社本主义课程观基础上,构建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在质疑布鲁贝克认识论与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同时提出“生命论”;并尝试将“公理”这一科学概念引入教育学,以人性为基点构建了教育的五大公理——潜在公理、动因公理、反身公理、美学公理、中介公理。 张楚廷年逾古稀仍执着学术询问不止,又从教育哲学走向人的哲学,实现了教育思想的提升超越。他在人的哲学中提出:哲学是人的哲学,人是一种特殊的预设的生成,人具有天赋的思想自由,人通过思之无限达到无限和永恒,人是上天之下的人。他以人的哲学观照人的教育,提出教育起源于人、人的特性决定教育特性、教育科学是人文科学;以人的哲学观照人的大学,提出大学是人类生命的自我生成、人的大学秉承人的自由与超越本性、大学人文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解放等。综观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全面涵盖了生成论、生命论、超越论、自由论与哲学论,不断发展完善自成理论系统。 张楚廷教育思想历程显明:人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没有人的自觉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觉,真正的思想自觉能带来实践自觉,只要询问不止,思想便永无止境。张楚廷以人为起点,基于人的本性,朝向人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历程,回应了中国需要什么教育哲学的问题,为本土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了科学路径与重要素材,也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