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梗死体积计算、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动态检测患者血清IL-17、IL-18的水平,探讨IL-17、IL-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发病24小时以内住院,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另选年龄、性别相近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2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IL-1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根据脑梗死体积大小分为3组:小梗死组(≤4.0cm3)、中梗死组(4.1~10.0cm3)、大梗死组(>10.0cm3);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3组:轻型组(<4分)、中型组(4~15分)、重型组(>15分)。观察患者血清IL-17、IL-18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体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以及细胞因子IL-17、IL-18之间的变化关系。
结果:1.不同脑梗死体积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IL-17水平随梗死灶体积的增大而升高,脑梗死体积与血清IL-17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性(r=0.814,P<0.01)。
2.不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或P<0.01);IL-17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增加而升高,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清IL-17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性(r=0.782,P<0.01)。
3.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18水平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脑梗死体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890,0.870,P<0.01)。
4.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IL-18水平于发病后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发病后3天达高峰,其后浓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第14天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17、IL-18水平升高,表明IL-17、IL-18参与了脑梗死急性期的病理生理过程,动态观察患者血清IL-17、IL-18的含量变化有助于监测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
2.血清IL-17、IL-18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体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性,表明血清IL-17、IL-18水平能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评估脑组织损伤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3.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17、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二者共同在脑缺血后的复杂的炎症网络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