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动机,人是社会性动物,交往需要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如果个体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可能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情绪,乃至威胁到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可见,交往动机与个体的心身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情绪幸福感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按意识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交往动机分为内隐交往动机和外显交往动机。目前,国外研究者围绕着内隐、外显交往动机及其它们与幸福感的关系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但也留下了许多问题和空白,尤其是在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一致性程度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上还存在着大量的争议。而在国内,有关交往动机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更不用说将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结合起来来考查它们与幸福感的关系了。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修编国外有关交往动机的问卷和自编交往动机内隐联想测验,以大学生为被试,分别考察了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关系,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对情绪幸福感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的内隐、外显交往动机存在显著的差异,即中国大学生的内隐、外显交往动机具有独立性;(2)大学生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外显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内隐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没有显著的相关,但内隐交往动机可以调节外显交往动机对情绪幸福感产生影响;(4))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与情绪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不同组合的大学生,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则不同:在外显>内隐组中,大学生的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一致性程度与其情绪幸福感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外显<内隐组中,大学生的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与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无关;(5)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不同组合的大学生,其情绪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差异。外显>内隐组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水平要显著高于外显<内隐组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水平;(6)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一致性组的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显著地高于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不一致性组的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