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在新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叙述“文革”的已经成为广大国人思考和议论“文革”的重要方式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文革”为叙述对象的作品,表现出了一些不同于八十年代“文革”作品的新变。本文力图发现一些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中“文革”叙事的新变化,探讨“文革”叙事新变的原因,总结“文革”叙事新变的成就与缺失,填补本领域研究的一些空白。本文从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中叙述“文革”作品出现较多和代表性强的小说领域着手,分析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中“文革”叙事的新变。这些新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述视角变化,二是叙述视野变化,三是叙述风格的变化。九十年代以来的“文革”小说叙述的视角走向更加多元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偏离主流叙述模式的“知青”视角,分别塑造了农民视角中的“知青”形象、知青视角中的“后知青”形象和女性个人化写作视角中的“女知青”三类形象。二是出现了儿童视角下的成长叙事视角,侧重展现儿童在“文革”成长中的心灵创伤和精神追求。九十年代以来的“文革”小说叙述的视野更加开阔,开始面向大众日常生活和民间。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文革”叙事,“文革”政治事件退居幕后,日常生活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轻松闲适氛围取代紧张的政治气氛。表达了作者对特定时代人生哲学的思考,部分作品还凸显出了人性之美。乡村民间视野下的“文革”叙事,主要展现政治浸入下的“文革”乡村图景,传达出民间传统和伦理对政治话语的排拒。九十年代以来的部分“文革”小说叙述的风格还呈现出荒诞的一面,代表作品主要有《坚硬如水》和《黑山堡纲鉴》等。这些作品在“性”与“政治”关系上的叙述,荒诞性极为浓烈。在看似荒诞的叙述下,更多表达出了作者对“文革”深入的思考与尖锐的反讽。其中言语反讽和文体反讽表现地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