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体现在外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关注教法转变为关注学法,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从单纯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语言工作者更多地从学习者角度去研究探索外语的教与学,学习者个体因素研究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焦点,而作为个体差异主要因素之一的认知风格研究更是倍受关注。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对认知风格与外语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作为其核心模型的场独立/依存认知风格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作为外语教师,如果能了解学习者不同的认知风格,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环境,注意发挥其特长,并能相应地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认知风格加以引导,将对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对认知风格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研究现状相比,无论在理论探索还是实践应用上均有待发展。另外,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大都是以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而事实上大学生与中小学生在许多方面是不尽相同的,为了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认知风格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应该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语言条件和不同的年龄、外语水平等情况下,对认知风格和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文通过调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场独立/依存认知风格与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试图探讨教师如何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认知风格,相应地对其学习策略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提高其英语学习成绩的目的。本研究首先归纳、分析认知风格及学习策略的相关理论,列举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奠定本研究的理论构架;其次采用了国内有广泛影响和应用前景的研究工具——CSFT(CognitiveStyleFigureTest)认知方式图形测验以及由本人和导师共同完成的问卷,然后选取有效的样本,运用统计方法加以分析归纳,进而提出对英语教学的建议和启示;最后,就本研究的局限性提出对今后此类研究的参考建议。
文章共分六章。结构如下:第一章前言,简要介绍了本项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研究意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文章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认知风格的定义、特点以及不同学者对于认知风格的分类,同时还回顾了认知风格研究的发展史。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场独立/依存认知风格的定义,测评,相关的研究以及不同认知风格的表现。
第四章阐述了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的关系。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然后详细分析了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的关系,最后基于以上的分析,简述了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前四章为理论研究及回顾,主要是为下文的实验研究作铺垫。
第五章为实验设计及实施。本实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认知方式图形测验量表、2005年的专业英语四级考试和非专业英语四级考试试卷以及SPSS11.5分析软件为实验工具,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同时,对实验目的、目标、工具、参与者以及实验过程作了必要的说明。
第六章为分析讨论部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大多数受试者偏向于场独立性认知风格。(2)受试者的场独立/依存性认知风格不存在文理科专业分化的差异。(3)场独立性偏向的认知风格与专业英语四级的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场独立性偏向的认知风格与非专业英语四级的成绩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受试的听力、语法、和词汇以及阅读理解能力与场独立认知风格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其写作和完形填空与场独立认知风格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对以上结果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改进英语教学的相关建议:(1)教师应了解并熟悉学生的认知风格从而使其教学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需求。(2)建构能满足以下条件的学习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能够适合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将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融为一体、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3)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应该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一致: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匹配,帮助学生形成与不同认知风格相匹配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实施教学,对于场独立、场依存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第七章是第五章的一个辅助实验。通过采访分别属于场依存和场独立认知风格的两个学生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喜爱的学习方式,探讨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教学。
本论文最后一部分即第八章,是总结思考部分,作者首先对全文进行了系统地总结,然后客观地指出了本项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