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悬钟穴、肾俞穴、命门穴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osteoporoSis,POP)(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钙(Ca)、血磷(P)、骨密度(BoneMass Density)等相关指标的调节作用,以探讨其治疗的机制,规范操作规程,为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依据。方法:全部48例研究对象均为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按照POP的诊断标准,诊断为POP,并随机分为两组:针刺治疗组、中成药对照组,每组24例,共48例。治疗组取穴:悬钟穴(双侧)、肾俞穴(双侧)、命门穴。常规消毒后,安定患者情绪,调整患者呼吸,悬钟穴,以规格0.30×50mm毫针,采用指切法进针,直刺,进针约1.5—2.5cm,得气后,将捻转补泻与提插补泻之补法相结合,针由浅入深,由左向右,重插及左转,轻提及右转,频率为20—30次/分,留针45min;肾俞穴,以规格0.30×50mm毫针,采用指切法进针,直刺,进针约1.5—2.5cm,得气后,行手法同悬钟穴;命门穴,以规格0.30×50mm毫针,采用指切法进针,针尖斜向上约75°刺入,进针约1.5—2.5cm,得气后留针同悬钟穴。每日针刺1次,30次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中成药对照组服用骨松宝颗粒剂,每日3次,每次1袋,饭后30分钟口服,连续服药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钙(Ca)、血磷(P)、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及症状体征评分等,比较两者的差异性和优越性。结果:1.针刺治疗组、中成药组治疗后均有效,显效率分别为62.5%,25%。针刺治疗POP有显著疗效。2.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中成药组。3.骨密度比较:两组疗后骨密度均有提高,两组疗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治疗组和中成药组均可提高骨密度,且以针刺组为佳。4.血钙、血磷比较:各组均可提高血钙、降低血磷。对于升高血钙,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在升高血钙的作用中优于中成药组。对于降低血磷,疗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对于改善钙、磷代谢有一定作用。结论:1.本针刺法治疗POP有确切的疗效,能明显缓解腰背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具有疗效优势。2.本针刺法能提高患者骨密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控,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调节骨代谢而增加骨密度。3.本针刺法能改善Ca、P代谢,增加血Ca,降低血P,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针刺的整体调节,增加胃肠吸收功能,促进Ca、P等物质的代谢,促进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