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镇社会的地域等级观与节日交流实践--以甘肃武威土门镇的“闹社火”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ong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火是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农村地区的一项集体性民俗活动。本文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的社火活动为个案,通过对集镇社会中以村落为单位组织的社火表演进行民俗志研究,探讨了社火对于地域空间秩序的建构意义,阐发了民众在作为节日交流实践方式的社火活动中的主体感受。集镇作为区域社会中的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是举行社火表演的公共文化空间。走出村落、齐聚集镇的社火表演活动当中蕴含着集镇中心村落、外围村落,以及边缘村落之间的地域等级,呈现出节日社火和日常经济交流之间的同构关系。在“闹社火”和“看社火”的过程中,个体、家庭、村落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得以实现,群体的历史认同和村落的文化个性得以充分表达,集镇社会秩序藉此得以巩固和更新。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叙述了选题缘起、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分析了土门镇的历史地理情况。中原王朝的移民屯边政策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土门成为了一处军事、商贸和文化重镇,社火则是承载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项重要民俗事象。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土门镇的社火传统,主要包括社火的组织表演过程和区域特色。第三章分析了集镇社火表演活动中呈现出的地域等级。集镇作为区域社会的公共空间,不仅承担着物资贸易的职能,同时也是村际交流的文化舞台。集镇中心村落、集镇外围村落和边缘村落在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参与建构了区域社会的等级秩序。第四章比较分析了社火与庙会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并通过呈现个人叙事与集体叙事相交织的节日交流的话语实践,传达出不同个体作为节日中的民俗角色都有哪些切身感受。最后指出,在实践民俗学视角下,社火的本质就是表达国家与地域社会等级关系认同的全民集会式的节日交流实践。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反思和展望。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网络成为人们开阔眼界、增长学识、交往沟通的重要工具。在网络环境中,每一个行为主体都能够借助网络的力量赋予自己充分表达的权利,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媒体传播平台等方式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种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流通打破了传统的以某个信息传播源为核心来向外扩散的中心化传播格局,从而使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更加透明和高效。而当网络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我们就应该树立与网络发展相适应的
学位
国民性问题是一个世纪前无数仁人志士苦思冥想的问题,改造国民性也曾是那个时代的主题。鲁迅的国民性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揭露的国民性弊端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思;同样,其中以“立人”为核心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学界关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总的来说是较为丰富的,主要集中在与鲁迅国民性思想有关的思想渊源、发展过程、国民性批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变迁,人文社会科学对国民生计问题展开了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民俗学提出了尊重民众主体性地位、强调民众身体经验的“劳作模式”理念,表达了民俗学对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民众日常生活实践和情感认同的关怀。  浙江省慈溪市曾有“南农北盐”的产业分布格局,塑造了呈阶梯状的“上一塘,贵一塘”的地域等级认同。直到21世纪之后,慈溪北部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冲击了传统的地域等级秩序,
学位
家事审判改革和裁判文书说理改革是当前司法改革的热点之一。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到家事裁判文书的特殊性,更没有对当前家事裁判文书的修辞说理情况作实证考察。基于此,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对家事裁判修辞说理进行实证研究,即把握家事案件修辞说理的现状并分析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讨论加强修辞说理的完善路径。  围绕该问题,除引言和结语之外,本文共有四章内容。  第一章主要对家事裁判修辞说理的含义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