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根腐病原菌及其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yu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根腐病Camellia oleifera root rot是普遍危害油茶树的一种根部病害。受害油茶根部腐烂,导致植株不能正常吸收养分和水分而干枯死亡,给油茶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根腐病已经成为我国油茶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子之一。本实验以油茶根腐病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巢式PCR快速检测等研究。(1)油茶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采集了14份发病的油茶根腐病的样本,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结果分离到同一种病原菌。将分离得到的菌株采用有伤接种和无伤接种两种方法,结果表明:采用的有伤将接种和无伤接种结果均显示此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接种后植株发病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并且可再次分离到与接种体相同的病原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该菌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区并测定其序列,并与Genbank中经Blast搜索获得的部分菌株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树,最后确定引起油茶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属李瑟组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2)油茶根腐病原菌层生镰刀菌菌株G9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人工培养条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宜生长的pH值为5-7;光照对该病原菌的生长速率无明显影响。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为90%以下不能生长,在相对湿度为100%(水滴)中才能很好的萌发;病菌生长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病菌生长较好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氯化铵。(3)油茶根腐病菌层生镰刀菌G9的巢式PCR快速检测体系建立。扩增层生镰刀菌核糖体DNA ITS区并测定其序列,比较该序列与GenBank中近似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了特异性引物G1和G2,利用该对引物与ITS1和ITS4进行巢式PCR扩增检测层生镰刀菌。巢式PCR对层生镰刀菌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0 ag基因组DNA,比常规扩增方法提高了10000倍。利用设计的G1/G2特异性引物与ITS区通用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可灵敏的扩增出油茶根腐病菌层生镰刀菌DNA。本研究分离鉴定了引起油茶根腐病的病原菌层生镰刀菌,为正确用药、合理防治油茶根腐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明确病原菌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有利于制定出有效防治油茶根腐病的方案。同时本研究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为油茶根腐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病害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不可再生,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能源领域的热点。其中,海洋潮流能
玉米(Zea mays L.)不仅是世界上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应用为改良和培育玉米新种质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常规的基因工程手段会引起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因此,利用外源基因清除系统“gene deletor”创制和培育安全的转基因玉米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构建的含有新重组位点LoxP/FRT植物表达载体I和含有玉米花粉种子特异启动子P_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结构联系日益紧密,使得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急剧上升,负荷密集区域的主站点短路电流超标,怎样降低系统的短路电流水平和怎样来选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以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出发点。落实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应放在科学文化素质之前而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主要的途